真正的考驗,可能從5月份纔開始。除了美國股市的影響,5月份之後更多的非經濟因素,將逐漸凸顯其作用力。投資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對大的脈絡有所認知,方可做到進退自如。

A股結束小長假開盤前,微信圈被“耶倫一句話引發美股大跳水”的文章刷屏了。實際上有點標題黨,準確地說,引發的是納斯達克指數跌幅較大,說科技板塊跳水還有點靠譜——美國週二當天,道瓊斯指數還是微漲的,標普只跌了0.67%,納指則跌1.88%。

美國財長耶倫之前接受採訪的言論被公開,被市場解讀爲:拜登政府的支出措施可能會導致利率上升。換言之,有人預測美國的加息措施,不久後將降臨。耶倫的這種鷹派言論,也與市場的擔憂形成共振。因爲大規模財政支出計劃,事實上早已引發人們更加關注通脹壓力。

但週二美股盤後,耶倫又表示,“這(指利率可能溫和上調)不是我的預測或建議。”

這種美國式的說法,帶有收放自如的意味,既留有餘地也沒耽誤把想表達的意思,傳遞了出來——不管如何,美國的通脹壓力的確越來越大,拜登的刺激計劃也差不多該注意火候了。至少,該有個對沖措施平衡一下通脹壓力。

這種情況下,美股單邊上漲的行情,大概率已進入尾聲階段,後市維持區間震盪的可能性增大。

考慮到即使美股市場攻城略地的時候,A股市場也走得不溫不火,咱們這個有點“少年老成”的市場,之後面臨的考驗無疑更加嚴峻。

先看看A股市場目前的表現。剛剛過去的4月,上證指數保持着標準的震盪走勢,月度漲幅0.14%。上證指數反映了大部分股票的走勢,說明市場整體處於震盪之中。相比之下,深證成指漲幅4.79%,創業板指數漲幅12.07%,科創50指數漲幅5.92%。這麼看,小股票的表現要好於大股票。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美國加息再有啥風吹草動,美國市場上科技股的調整幅度加大,A股市場的相關板塊能否無懼壓力,表現出更大的韌性?這顯然是對A股的一個考驗。

當然,考驗不僅限於科技板塊,A股市場患有“跟跌不跟漲”的老毛病久矣。大家常看到的現象是,不管美股各個指數之間如何分化,只要美股指數不是全部明顯上漲,我們各大指數基本次日都會先低開了再說。

問題是,美股市場已經漲很久了,就算人家有像樣的調整,也不足爲怪。所以,要想走出我們自己的獨立行情,A股的老毛病必須改改了。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由於我們一直沒怎麼漲,反而顯得有“韌性”,這也是未來我們扛住外圍市場調整壓力的有利條件之一。

實際上,支撐A股市場4月份震盪盤升的主要原因,還有兩個:一是陸續披露的財報業績向好,二是貨幣政策比預期的寬鬆,短端利率下行對指數有較大支撐作用。

具體到市場表現來看,近期醫藥、食品飲料、鋼鐵、有色等行業漲幅居前。這反映的是市場的兩大主線——防守反擊與中場滲透,都表現得還可以。

食品飲料和醫藥,是去年的主打品種。只是因爲股價漲得較高,今年步伐有所放慢,但支撐它們的主線不變,這就是業績成長。而對於鋼鐵和有色來說,市場資金參與其中,更多看重的是預期。

這兩大主線,你喜歡哪一個?搞清並堅守自己的投資邏輯,是常態賺錢的基礎,這比偶爾賺錢重要得多。

五一長假期間,除了耶倫的言論,另一個吸引人們眼球的就是巴菲特股東大會。雖然會上傳遞的信息洋洋灑灑,但關鍵點就兩個:其一,巴菲特過去不買科技股,現在買了蘋果,並不是改變了過去的投資邏輯,而是把蘋果當做了消費股來買,就像他一直堅守可口可樂一樣。其二,雖然賣出航空股之後,相關公司股價反彈了很多,但也不後悔,更不會加倉買回。因爲航空股的上漲,更多地炒的是預期和概念,而非業績真的足以支撐股價上漲。

失去的只是個別股票上的漲幅,獲得的是整體投資的心安理得。這其實才是巴菲特股東大會給人們的最大啓示。

90歲的巴菲特,仍然可以紅光滿面地參加股東大會,一定是因爲強大的投資信念支撐,才能面對翻江倒海般的股市時,有一顆大家常說的超強“大心臟”。其背後的數字是,伯克希爾去年一季度虧損約500億美金,今年一季度盈利117億美金。波動不可謂不小,把這些數字縮小一千倍、一萬倍,無數的投資者一定每天還是處於焦躁不安之中。

對於這兩天納斯達克指數的波動,你會看到不少微信文章的說法是“耶倫講話帶崩美國科技股”,實際上哪有這麼嚴重。這就屬於天天看股價,然後一驚一乍的典型。其實美國的不少科技股年初至今漲幅很大,比如就算週二明顯收跌,谷歌今年仍大漲34.38%,臉書上漲16.55%,微軟也漲了11.69%。有沒有耶倫講話,相關股票有一些調整都很正常。

股票的堅韌,不是靠一天、一週來觀察的,市場更如此。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A股從年初至今,總體上仍算立住了:上證指數今年以來微跌0.76%,深證成指微跌0.22%,創業板指則上漲4.22%。

但真正的考驗,可能從5月份纔開始。除了美國股市的影響,5月份之後更多的非經濟因素,將逐漸凸顯其作用力。這方面的具體情況,我們留待以後細述。投資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對大的脈絡有所認知,方可做到進退自如。(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