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直流傳着“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諺語,意思是五月六月都是跌,而七月是漲,所以,每逢5月,市場中總有各種悲觀的情緒,最近也有不少的基民開始恐慌,讓我們給支支招。那麼,爲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歷史上市場真的是這樣嗎?進入5月,我們該如何投資呢?

一、五窮六絕七翻身真的存在嗎?

關於“五窮六絕七翻身”的由來說法不一。

有人說是來源於香港股市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一個都市傳奇,是當時的經濟分析員參考了歷年香港股市的升跌而得出的結論。結論是指股市在每逢5月的時候都會開始下跌,到了6月就會大跌,但到了7月,股市卻會起死回生。

由於這個“預言”在發表之後數年都繼續出現,使當時不少小股民都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所以,到了1990年代的中後期,開始有人以各種方式來“預防”這現象。這些“預防措施”包括在踏入3月之前,把手上的高價股票賣出,並於6月購入各種低價的優質股票,結果使這個升跌週期不斷提早出現。但是,過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這個名詞已再沒有人提起。

也有人說是根據美股的“Sell in May”翻譯而來。原因是當時的銀行家商人,在夏天的時候因爲天氣炎熱而放假,等待夏天的過去,在沒有電腦和網絡的年代,如果離開了交易所就無法交易了。

那麼,市場真的存在這樣的規律嗎?

我們統計了滬深300指數、創業板滬指近十年(2011年1月~2020年12月)的單月漲跌幅,並計算這十年間漲跌幅的平均值。

根據結果發現,相較於三四月份,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在5月份的表現確實稍差,且近10年平均漲跌幅爲負。而創業板指則不同,平均漲跌幅爲正,不過,無論是三者中的哪一個指數,在6月份的表現都比5月份更差,平均收益均爲負,在7月則都有所反彈。這樣看來,“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規律彷彿真的存在。

數據來源:wind,時間爲2011年1月~2020年12月

但是,如果從下跌概率看,滬深300指數和創業板指在5、6月份收益率爲負的概率還沒有超過50%,上證指數5月下跌概率略高,爲60%,但也沒有顯著高於其他月份,並且,這三個指數在7月份收益率爲正的概率也沒有顯著高於其他月份。

可見,用“五窮六絕七翻身”來指導投資,在5月之前賣出,6月底買入似乎並不總是可靠。

以滬深300指數爲例,在2010年4月,指數開始下跌,5、6兩月指數跌幅分別爲9.59%、7.58%,如果在4月底賣出,6月底買回來,則可以成功避開當年回撤最大的一段時間,隨後,7月份市場開始反彈。而如果爲了預防市場上其他投資者也形成了“五窮六絕”的預期,給股價帶來的波動,將賣出時間提前到3月底,則還能避開4月份的下跌。

數據來源:同花順

還是以滬深300爲例,在2020年4月底賣出,6月底買入,那麼將會錯過7.68%的漲幅,並且在實際投資中,隨着市場逐步抬高,投資者在6月底往往會“畏高”,而不敢進場,進而錯過後面更大的漲幅。

數據來源:同花順

更極端的例子在2009年,這一年是一個小牛市,除了8月份市場大幅回撤24%以外,其他月份市場都取得正收益,5、6兩月市場幾乎沒有一絲猶豫,累計上漲了21.54%。

二、現階段我們該如何投資?

歷史已經證明,“五窮六絕七翻身”並不是一個可靠的規律,無腦使用這樣的策略進行投資無異於賭博。

股價的走勢,長期看公司的基本面,短期看情緒和資金面。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因素的變化。當一個現象以一種“規律”的姿態出現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它背後的邏輯。

從上面的統計看,每年5、6月份市場的確會表現相對平淡,這主要是由於,三月份兩會結束後,市場會進入政策淡季。四月份是財報發佈最後的月份,如果財報不及預期的多,則前期漲幅較高的板塊就會回調,對股市形成壓力。而如果財報普遍報喜,就對股市形成了正向的支撐,4月份的市場就會漲勢較好。當進入5月,財利好逐步減弱,市場進入業績空窗期,如果沒有其他利好的出現,五月份行情就會開始轉爲平淡。

所以,當看到4月份市場火熱的時候,投資者不能盲目追高,當5月份出現調整的時候,也不要過分恐慌,而是要去了解市場基本面是否發生變化,然後結合自己的投資目標和倉位,謹慎的考慮加倉或者減倉。

千億基金經理劉彥春說過,解釋市場總是簡單,但實際操作很難,哪怕對這個風險已經思考了很久,很難在享受前期盈利、估值雙升的同時,又及時在估值收縮前迅速離場。現階段我們繼續依靠優秀企業穿越週期能力來應對市場波動,追求長期較好的複合回報水平。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更是如此,想要不錯過任何一個漲幅,同時又想避開每一個下跌,並不容易,最適合的投資策略還是長期持有。

本文繫好買商學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於“好買商學院”。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爲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