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賽道中,傳統車企、造車先行者、新入局者開始了第一次正面交鋒。

跳一跳,年薪翻三倍;早9點晚9點,一天花12個小時面試……瘋了!瘋了!

先是各家公司“瘋”一般的跨賽道造車,或是幫助車企造車,現在又是“瘋”一般的開始挖角汽車人才。甚至於,在一些腰部造車新勢力中,有些小團隊被挖角到只剩一個光桿司令……

有的人跳槽後年薪百萬,有的團隊被挖空

15367元。

這是造車新勢力給出的平均月薪,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1.6%。

以滴滴爲例,雖然還沒有官宣造車,但是薪資的漲幅卻是板上釘釘的。援引汽車行業資深獵頭的消息,滴滴開出的普遍薪資漲幅在30%-50%,而就在幾天前,他們的薪資剛漲過一波。

同時,滴滴也在挖角傳統車企的高層管理人員。比如傳統車企副總級別的人物,給出的薪資待遇爲年薪200W,是他們在傳統車企薪資的3倍左右。

此外,關於小米造車的動態,也有多位行業人士透露,雖然目前小米並沒有開始大規模公開招聘,“但是他們早在今年3月就開始找獵頭幫忙尋找年薪200萬以上的人。”

“好像是回到了2017年,現在造車新勢力開始了新一輪搶人大戰。”一位汽車行業獵頭如此感嘆。

汽車行業缺人,自動駕駛尤其缺

往前追溯,上一波讓獵頭們如此繁忙的還是半導體行業。但一些數據透露出,相較於同樣大熱的芯片行業,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的緊缺程度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報道將兩個行業進行對比,在芯片行業,一個優質獵頭每月能夠滿足的崗位需求在3-5個,但在新能源汽車最缺人的智能化方向,一個資深獵頭每個月能滿足的訂單需求只有1-2個,或者兩個月1個,對於某些稀缺崗位,甚至一年不出單也不奇怪。

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未來4-5年,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應該可以佔到汽車保有量的25%左右,人才缺口會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基於以上對比和預測,我們可以看出,汽車行業缺人,新能源汽車缺人,但智能化方向更缺人。而在此次搶人大戰中,以自動駕駛研發爲代表的智能化方向人才成爲了香餑餑。

依據BOSS直聘數據,在造車新勢力的招聘中,自動駕駛研發、智能座艙設計、軟件工程師等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經超過了1.8倍。比如百度IDG(自動駕駛事業部)的員工,已經有不止一個人接到來自小米造車的多個招聘電話。

再比如,前面說到造車新勢力給予人才的平均月薪是15367元,但在自動駕駛算法相關職業,尤其是一些資深崗位面前,這一平均薪資只能算作零頭,因爲這些崗位的年薪已經高達百萬。

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已經成爲當前造車新勢力在產品研發與佈局中最緊俏的人才。

瘋狂造車的連鎖反應

前面也提到,早在2017年,新造車勢力就曾掀起一場“搶人大戰”,彼時的主角是以蔚來理想小鵬爲代表的的造車新勢力

4年後,汽車賽道“搶人大戰”重啓。

爲什麼是今年重啓“搶人大戰”?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新的“攪局者”加入,第二點是自動駕駛、智能網聯化趨勢推動。

新“攪局者”的身份也是顯而易見的:

2020年12月25日,智己汽車完成註冊,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與阿里巴巴等出資成立;
2021年3月2日,集度汽車正式成立,由百度和吉利共同建立;
3月30日,雷軍官宣小米造車,蔚來10年投入100億美元;
4月19日,華爲官宣賣車,餘承東親自站臺;
4月27日,創維宣佈造車,天美汽車更名爲創維汽車;
……

除了以上明確正在造車的各大企業,我們還看到了默默造車的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傳聞內部成立造車項目的滴滴、態度模糊的360等等。

可以說,從國內掀起造車熱潮至今,從來沒有哪一次像如今這番熱鬧。

但是,如今的汽車人才也就那麼多,狼多了,爲了多分點,不得不搶起來了。

與此同時,如果說過去造車新勢力的關注重點還是在動力電池,那麼現在,動力電池依舊是關注重點,與之並行的還有另外一個重點——自動駕駛。

比如蔚來,目前的招聘重點聚焦在自動駕駛領域,又比如理想汽車,其官宣的上海研發中心中,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自動駕駛技術和下一代智能座艙科技。

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底盤設計、動力系統等技術都較爲成熟,而自動駕駛是整個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最難啃的骨頭”。

就造車而言,不可否認,諸如蔚來、理想、小鵬等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先發優勢,但後來者百度、阿里等也並非沒有應對之策,就是牽手傳統車企,補足自己的“短板”。

但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上,這些後來者的“底氣”要多得多。與此同時,傳統車企也在試圖破圈,進攻智能汽車賽道。

現如今,新一輪的搶人大戰已然開啓。

換一個角度,這也是傳統車企、先行者與後來者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