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消息稱,俄空天軍正式接收編號“01”的首架量產蘇-57戰鬥機。消息公佈後,人們將眼光再次投向蘇-57的“孃家”——加加林飛機制造廠。

這是一家以蘇聯航天英雄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命名的航空企業。1958年,第一架量產蘇-7戰機在該廠首飛成功。20世紀80年代,該廠克服重重難關,迎來蘇-27的批量生產。當“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在巴黎航展亮相時,世人無不爲之讚歎。

然而,隨着蘇聯解體,俄軍方訂單銳減,工廠連續幾個月開不出工資。他們通過生產玩具、傢俱勉強維持生產線運轉。

身陷逆境,工廠視困難爲轉機,不斷進取、開拓市場。20世紀90年代末,加加林飛機制造廠對接客戶需求,收穫了大量國外空軍的生產訂單,成功挺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邁入新世紀,工廠技術實力一舉超過諸多老牌航空製造公司,成爲俄羅斯航空界的“龍頭”企業。

本期,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從加加林飛機制造廠的坎坷經歷,探尋軍工企業的競爭密碼。

上圖:蘇-57戰機。資料照片

關鍵詞:成長

阿穆爾河畔升起航空新星

1932年的一天,隨着汽笛聲響起,“卡爾別恩克大尉”號輪船穩穩靠在阿穆爾河畔碼頭。一羣“墾荒者”魚貫而出,好奇地打量着這片土地。此行,他們要在這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建造一個祕密的軍工企業——第126航空工業製造廠。

3年後,126廠第一個生產車間正式投入使用。來自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的專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熱火朝天地投入到飛機制造工作中。

當時,蘇聯工業基礎薄弱。爲了擺脫困境,工廠利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部分西方國家急需向國外輸出資本、技術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先進設備,高薪聘請外國專家。

得益於此,當圖波列夫設計局的P-6偵察機面世後,工廠憑藉過硬的飛機制造實力,很快斬獲設計局的訂單合同。

1936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P-6偵察機成功首飛,揭開該工廠的傳奇序幕。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集結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激起蘇聯軍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工廠工人們叫響了“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勝利”的口號,夜以繼日地工作在飛機生產線上。

當時,工廠各類物資匱乏、工作環境極度惡劣,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生產,爲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僅伊爾-4遠程轟炸機他們就生產了2700多架,爲戰爭最終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當戰爭硝煙散去,工廠的使命擔當仍在延續。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空軍急需一款能夠縮短起降距離的戰機。蘇霍伊設計局很快拿出方案——使用可變翼技術,讓機翼圍繞根部轉軸改變後掠角,以提高戰機的起飛昇力。

顛覆性技術對應的是前所未有的難題。變後掠鉸鏈和機翼結構強度、後掠角和飛行狀態的匹配,這些都是當時尚未攻克的技術難題。此外,要想讓戰機快速形成戰鬥力,還需要最大程度保留原蘇-7的生產線。

爲了滿足軍方要求,工廠研發團隊和設計局開始了長達3年的艱苦攻關。經過反覆試驗,他們將戰機一半翼展做成變後掠翼,將原主起落架以內的機翼固定,後掠角則在3個位置上由飛行員根據飛行狀態手動調節。

蘇聯武器製造業有一句名言:“能大量生產適用的武器纔是最好的武器。”當蘇-17的樣機生產出來後,試飛結果證明:這個堪稱“半吊子”的變後掠翼,最大限度地簡化技術問題,具備快速量產條件,令蘇聯軍方非常滿意。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第126航空工業製造廠生產的各型戰機,爲守護蘇聯空天安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國運即我運”的精神擔當,該工廠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現實,在蘇聯航空發展史寫下璀璨的篇章。

關鍵詞:創新

“側衛”戰機亮劍空天

1971年,126廠更名“加加林遠東機器製造廠”,以紀念英年早逝的蘇聯宇航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揹負英雄之名,該廠員工們感受到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此前,雖然該廠先後參與研發和製造了諸多性能先進的蘇式戰機,但在航空企業“大咖”雲集的時代裏,工廠的業界影響力並不突出。

如何從全國航空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爲當時製造廠需要破解的棘手難題。

命運轉機悄然而至。蘇霍伊設計局初步完成蘇-27原型機設計不久後,製造廠開始了戰機批量生產的籌備工作。沒想到,各種技術難題接踵而至——

蘇-27的新式電傳動結構與之前生產的蘇-17完全不同,工廠必須在短時間內重建飛機生產線。

蘇-27採用了大量的鈦合金和複合材料,這對工廠生產工藝要求更高。

鈦合金器件氬氣焊接、超可塑性金屬鑄造……技術人員攻堅克難,探索出一系列先進的加工工藝。在轉產期限到來之前,他們掌握了蘇-27的所有生產技術要求。

1982年,單座型蘇-27戰機在製造廠進行批量生產,並在當年交付蘇聯空軍。4年後,第一批蘇-27雙座教練機投入量產。隨後,該廠與蘇霍伊設計局開展密切合作,參與了蘇-27系列戰機中大多數原型機的製造任務。

橄欖球比賽,側衛“承包”整條邊路,往往是速度、力量、防守和搶斷等各種技術較爲全面的球員擔任。基於蘇-27的出色性能,北約國家將其稱之爲“側衛”戰機。

戰場是武器裝備最好的檢驗場。1987年9月,巴倫支海上空出現了一架抵近蘇聯沿海執行偵察任務的挪威空軍P-3B反潛巡邏機。在3次驅逐未果後,駕駛蘇-27的飛行員瓦西里果斷從巡邏機右翼下方掠過,用垂直尾翼在巡邏機發動機上劃開了一個大口子,導致巡邏機差點墜毀,而蘇-27在垂尾受損的情況下仍安全返航。這則新聞公佈後,蘇-27堪稱“巴倫支海手術刀”的優異性能讓世人爲之讚歎,也讓人們記住了蘇-27的“孃家”——加加林飛機制造廠。

關鍵詞:超越

俄航空界的“龍頭”企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企業遭遇“寒冬”,加加林飛機制造廠艱難度日。

當時,不少飛機制造廠開始轉產,爲外國飛機制造公司加工各類民用飛機的整機或零部件。然而,加加林飛機制造廠在民用飛機生產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不具備任何市場競爭優勢。

沒有訂單支持,該廠經營每況愈下,工人甚至連續幾個月都拿不到工資。爲了維持生產線運行,他們不放過任何機會,主動尋找商機——製造兒童玩具、傢俱和船艇馬達。那時候,他們看起來有些“不務正業”,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訂單讓該廠熬過了最艱難的“寒冬”。

老牌航空企業如此敗落,這是俄羅斯軍方不願看到的局面。不久後,高性價比的蘇-27受到第三世界國家青睞。爲滿足客戶要求,加加林飛機制造廠和蘇霍伊設計局果斷提出“一機多用、一機多型”的生產方案,在蘇-27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進,收穫了大量國外空軍的生產訂單。

據統計,蘇聯解體後的10年裏,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先後從俄羅斯訂購了300餘架蘇-27系列戰機。其中,超過四分之三都是由加加林飛機制造廠生產的。

邁入新世紀,該廠沒有一味地躺在“功勞簿”上。在俄羅斯政府牽頭下,飛機制造廠與數家設計局、研究所聯合重組爲加加林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將科研、設計、試驗、生產和銷售等諸多鏈路打通,市場競爭力隨之水漲船高。

隨着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如何在國際軍貿市場拿到更大份額的“蛋糕”?世紀之交,加加林飛機制造廠拿到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成爲俄羅斯國內爲數不多能運用這種國際標準進行生產的企業。

爲了緊跟航空技術發展,他們率先實現數字化管理,引進符合國際標準的新型加工設備。憑藉不斷躍升的技術實力,該廠製造和裝配飛機的技術已達到國內最高水準,一舉超過米格飛機制造集團、伊爾庫特飛機公司等老牌航空製造企業,成爲俄航空界的“龍頭”企業。

“如今俄羅斯的上空,已經是蘇霍伊的天下。”蘇霍伊設計局能傲視蒼穹,離不開加加林飛機制造廠的堅強“後盾”。2002年,蘇霍伊設計局在競標中擊敗米高揚設計局,贏得研發俄羅斯第五代戰機項目後,第一時間選擇與加加林飛機制造廠合作。他們不負所望,首架量產蘇-57戰鬥機於今年列裝俄空天軍。俄國防部訂購76架蘇-57的鉅額合同,也爲加加林飛機制造廠的發展開啓了新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