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羅嫺的相遇,是一次與藝術家的相遇。在幾天的拍攝裏,作爲一名旁觀者,親眼見證了一個想法蛻變成藝術品的全過程。

2020年12月,羅嫺將在河北雄安進行建築工人肖像系列的拍攝,計劃拍攝60-100位建築工人,其中一部分是夫妻或者情侶。以影像藝術展覽、公共藝術裝置等形式進行展示,打造極具感染力的雄安視覺印象。

同時,她通過拍攝肖像對雄安進行真實的表達,將與雄安相關的人物生動地融合在工作場所和生活環境中,並將肖像裝置擺放在公共空間裏,與城市融爲一體。

羅嫺說自己選擇做這個公益項目是聽從了內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就是一名肖像攝影師。從肖像中能看出太多,肖像攝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短暫連接,它可以簡單,也可以非常複雜。比如通過這些農民工飽經滄桑的臉,我能看到他們的人生經歷、家庭背景,我還能看到這些微小的個體在社會時代背景中的地位和身份。”

羅嫺對農民工一直懷有一種樸素的情感,她在採訪中說到:“我爺爺也是一個農民工,五六歲的時候,跟着我爸爸去找我爺爺,他滿臉都是灰都是汗,然後旁邊都是這些泥瓦匠用的工具磚頭。他在喫一個盒飯。我爸媽都是農村出來的,那時候有條件接受比較好的教育,是因爲我爺爺供養了他,覺得對他很尊重很感動。”

此前,羅嫺在2019歲末,啓動了她拍攝農民工羣體的第一個系列——爲60對農民工夫妻拍攝婚紗照。羅嫺和她的團隊把影棚搭進了機械轟鳴的建築工地。經過一系列籌備,羅嫺最終選擇了一處位於湖南長沙的建築工地。40平方米的攝影棚臨時搭建在工地的項目部旁邊,腳手架當梁作柱,外面覆蓋彩條布遮光擋風,人在攝影棚內能清晰地聽見外面攪拌車和塔吊的轟鳴聲。之所以選擇這裏,是爲了減少農民工的陌生感和緊張感。

與市場化的影樓操作不同,“農民工婚紗照”項目強調“走心”。在拍照之前,羅嫺會先和拍攝對象坐下來聊工作、聊感情、聊過往的生活。在她看來,這不僅能讓自己更瞭解拍攝對象,也能讓夫妻二人有機會完成一次有儀式感的交心,後者纔是更有價值的事情。

“這個羣體日夜爲生計奔波,平日可能無暇顧及表達他們的情感,但並不意味着他們不懂愛。” 羅嫺說,雖然農民工通常不太使用浪漫的言語,但是多年執着陪伴所表現的忠貞、用腳踏實地的方式去關心彼此,這就是愛情原本的樣子。“淳樸、簡單,這些越真實的東西才越有力量。”

羅嫺說她在影棚裏看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年輕夫婦小明和小敏在拍攝工裝照的“互相凝望”環節時,要求他們互看5分鐘,對於平時無暇仔細端詳對方的夫婦來說是非常漫長的,當小明站在油畫布面前看着妻子還不到半分鐘,他的眼睛裏全是淚水,小敏也是熱淚盈眶。互相凝望會讓他們的情感得到理解,會將他們抑制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

有了這個公益攝影項目,羅嫺真真切切地接觸到他們,感受到他們對愛與美的渴求,彼此真摯長久的愛,難以釋懷的愧疚,正是他們給了羅嫺進行創作的最真實最有力的素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