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智航上市首年業績大跌背後,國產手術機器人艱難“進化”中

記者 | 鄭潔

編輯 | 謝欣

5月6日晚間,國內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回覆了上交所的問詢函,回覆中披露,其骨科手術機器人銷售均價存在可能下降的風險。

據天智航2020年年報,報告期內2020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0.8%;實現歸母淨虧損超過5400萬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3000萬元人民幣的虧損幅度擴大,這其中一部分原因被天智航歸結爲受新冠疫情影響。

上交所的的問詢函則聚焦於天智航的核心競爭力是否滑坡,近3年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銷售數量、均價、毛利率,以及未來會不會繼續降價。事實上,天智航手術機器人虧損幅度擴大,銷售業績也在下滑,甚至被業界質疑存在退市隱憂。

天智航發佈的2021年一季度業績顯示,2021年新冠疫情對國內影響已經較小,但其一季度雖然營收約2252萬元,同比增長4.14%,但依然淨虧損了約2446萬元。

政策紅利的結束也對天智航產生了很大影響,2017年11月國家工信部與衛健委發佈《關於同意北京積水潭醫院等21 家牽頭醫院創建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的通知》,通知中支持骨科手術機器人在醫療機構開展創新應用示中心,而在應用中心的實際推廣過程中,天智航是唯一入選的生產企業,產品終端中標價格大部分在1000萬以上。該政策於2019年底到期。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在科創板上市時,開盤價爲70元,後續最高衝到141元,而截至發稿前,天智航的股價僅爲每股30.46元。

從資本熱捧到股價腰斬破發,還不到一年時間,天智航遇到的尷尬現狀,也是目前國產機器人行業困局的一個折射。

雖然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到2021年將會達到207億美元,而根據普華永道預測,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21年將會達到64.4億美元。但從天智航回覆上交所的問詢函來看,其骨科手術機器人銷售數量呈下降趨勢: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公司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銷售數量分別爲20臺、41臺及30臺,同期骨科手術機器人銷售毛利率分別爲89.97%、88.36%和83.43%。

天智航在2020年年報中坦言,公司銷往終端醫院的設備數量減少,而根據其此前招股書,在招股書籤署日,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累計僅在72家醫療機構形成銷售,僅在廣東江門市納入醫保範圍。

開機價格高、臨牀流程複雜等也是國內手術機器人的掣肘因素。此前騰訊報道稱,全球著名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的“開機費”是3萬—6萬元,國產機器人最少也要近萬元。而醫患雙方對機器人輔助手術認知目前也不足,提高手術機器人的可及性任重道遠。

目前,主營業務同爲醫療機器人的微創醫療機器人也在籌備科創板上市,2020年12月31日,微創醫療機器人與中金公司簽訂了科創板上市輔導協議。

相比天智航專注於骨科手術機器人,微創醫療機器人目前更傾斜於腔鏡產品,其旗下三款產品分別爲蜻蜓眼DFVision三維電子腹腔鏡、圖邁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鴻鵠Skywalker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均已進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

山東威高旗下也有手術機器人業務,“妙手”手術機器人是腹腔鏡手術系統,最初對標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目前已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青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兩醫院完成168例手術機器人臨牀實驗。

業內人士依然看好這個產業,除了天智航旗下的“天璣”骨科機器人拿下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外,柏惠維康旗下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先後拿到了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在研發上,國產手術機器人在醫療器械機器人註冊證、產權專利等也存在問題,國產核心部件仍然無法做到自主可控,系統集成層面的各個部件缺乏原創性。

不過,在市場推廣層面,國產機器人企業現在也各顯神通想辦法。以天智航爲例,基於不同機型的產品,天智航制定了差異化價格策略,比如瞄準區縣醫院和民營醫院,計劃推出減配機型。

總體而言,無論是研發、臨牀還是市場,中國的手術機器人,還在艱難進化中。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