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收穫》故事 | 《收穫》公衆號——被忽略的“財富”(潘昌錦)

“心動一刻”

我與《收穫》的故事徵文

《收穫》公衆號——被忽略的“財富”

潘昌錦

打開微信,點開我訂閱的公衆號,就能看到《收穫》也在其中。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它的。但每天看《收穫》的推送已經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收穫》,我還訂閱了《鐘山》《十月》《花城》等文學雜誌的公衆號。但能每天堅持更新,並將公衆號運營得風生水起的那就只有《收穫》了。

《收穫》公衆號推送的內容很豐富。新刊的介紹及小說選讀、書評、微信專稿、作家隨筆等都能在公衆號看到。公衆號裏面的內容很多,很容易讓人忽略之前的推送,因爲要一個一個的去翻找實在是太費勁了,還好公衆號有搜索功能。一開始我沒什麼頭緒,只能用最簡單的——作家的名字來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言老師的一段話。他說自己很少在《收穫》上發表作品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寫出感到滿意的作品。《收穫》在作家中的分量可見一斑!張楚在大學時期向《收穫》投過三次稿但都沒能成功發表,用退稿信來激勵自己,2003年在《收穫》首次發表小說。張楚的經歷是我在搜索“退稿”時看到的。蘇童被問到退稿一事時坦誠:即使在《收穫》發表了作品還是會收到退稿。餘華對郵遞員扔投稿信的巨大聲響仍記憶猶新。爲什麼我對退稿的事情會這麼感興趣?因爲這件事對一個作家的影響是巨大的。比起發表作品的喜悅,退稿時遭遇到的挫折讀來真實的多,也給我帶來更多的思考。如果選擇了某條路,就不能放棄,不要被困難輕易打倒。

作爲文學創作者心中神聖的殿堂,《收穫》的標準很高。稿子終審之前還有一審和二審。而且編輯還會認真提出建議。餘華回憶道:編輯肖元敏女生把原文抄在信紙上,改動的抄在下面······編輯的認真其實也是《收穫》的傳統,巴金留下來的一個傳統。不僅如此,《收穫》也致力於發掘文學新人,時不時就會出一期青年作家小說專輯,讓青年作家有展示自己的舞臺和鍛鍊的好機會。

相較於直接閱讀文學作品,我更偏愛作品背後的故事。那些被人忽視的角落,反而是我探尋的最佳選擇。在此,我要感謝公衆號背後的運營者日復一日辛勤的努力工作。希望公衆號的內容越做越好。最後,祝《收穫》越辦越好!

《收穫》長篇2021春捲

  • 目錄
  • 非虛構
  • 北方廚房——一個家庭的烹飪史 / 蔣韻
  • 評論:聚焦於食物的歷史與生命記憶 / 王春林
  • 長篇小說
  • 長安的荔枝 / 馬伯庸
  • 評論:或十二時辰,或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爲期 / 何平
  • 長篇小說
  • 鵲橋仙 / 蕭耳
  • 評論:“蕩發蕩發”的故鄉、夢與記憶 / 來穎燕
  • 非虛構
  •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團一九三八年之路 / 楊瀟
  • 春捲限期75折。

微信號|harvest1957

《收穫》微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