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深度|我國離全面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還有多遠?

記者:朱萍

“我作爲一個腫瘤內科大夫,總能看到腫瘤病人感覺到那種恐懼、無助、緊張。他們需要社會各種方式的幫助。”近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朱軍在一次行業會議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指出,腫瘤患者救助要做好“吉祥三保”,即國家基本醫療保障、社會保障和“自保”,自己作爲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始終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佈,要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主體,醫療救助爲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儘管我國構建了強大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尚不平衡,需儘快解決政策制約、信息不對稱、商業保險短板等問題。

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仍需完善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婁洪也表示,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基本醫保爲主體,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13.6億人,參保率維持在96%以上,截至2020年底,職工醫保累計結存25324億,居民醫保累計結存6050億。二是醫療救助爲兜底,2018年以來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5億人次,農村貧困人口參保率99.99%,住院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0%。三是多種醫療形式爲補充,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款、醫療互助共同發展,城市普惠保險已經覆蓋近5千萬人。四是醫療保障爲民,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醫保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婁洪表示,要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醫保繳費政策,實行醫療保障清單制度,做實醫療保險四級統籌,推動省級統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門診供給保障機制,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範圍,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在醫療救助方面,社會力量潛力很大。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介紹,政府醫療救助現在已經達到了每年500億元左右,從社會力量來看,有200多家基金會投入到醫療救助,一年的醫療救助款和藥物總計超過300億,還有包括水滴公司在內的許多公司推動的公益性社會救助也超過了100億元。

但醫療救助目前尚未起到真正的託底保障作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我國構建了強大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發展尚不平衡,存在基本醫療保險較強、補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險薄弱的情況。

多層次醫保體系亟需政策支持。金維剛指出,目前健康險發展受到體制制約,而且政策扶持明顯不足,還需醫保、衛生等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相關信息的分級披露,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等,對患重大疾病患者提供託底保障。

此外,多層次醫療保障需解決信息不通問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黨委副書記、北京醫院協會醫務社工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克霞指出,儘管有很多來自政府、社會慈善機構、個人的救助資源,但“信息不通”導致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構建困難。幫助供方和需方搭建橋樑,讓社會救助資源快速、公平地到達患者手中很重要。“用數字技術去搭建‘信息路’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王振耀也表示,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也面臨“信息對接不夠”的挑戰,一是對接合作不夠,另一方面是政府和社會的信息對接不夠。“一要通信息,把信息聯合起來,溝通行動起來,在一個醫院、一個地區,甚至在全國;二是建機制,各方力量能不能經常對話;三是做示範,各個領域都要推動社會力量來主動的參與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將社會救助資源送到患者手中,需有完善的系統。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趙俊表示,善款到位之後,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基金會和醫院財務、醫務合作,制定一系列流程,通過線上線下雙手段保證善款能最快地到所需人的手中。此外,加強監管資助項目,對籌款顧問設置信用保證體系,如其信用降到一定程度則會反饋並辭退。

醫社融合是關鍵。趙俊還表示,把醫院優質資源拓展到院外,探索醫院、社區和家庭三方聯動的合作模式,把健康資源下沉到社區,可打通健康的“最後一公里”。

多層次保障體系對於製藥公司意味重大。百濟神州患者准入和創新解決方案負責人張潔表示,產品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價格相對能接受,惠及人羣非常多的產品,納入醫保後,這類產品因惠及患者衆多,會有醫保紅利,帶來量的增長;第二類適用人羣少,如罕見病或血液腫瘤產品,進入醫保後,價格大幅下降也無法帶來像普通藥品那樣量的提升,則可嘗試“城市惠民保”項目,或其他創新商保項目,提供另一準入通路。

張潔指出,目前,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多個省份,城市惠民保已幾乎覆蓋所有城市。總體來說,東部省份的覆蓋率要高於西部省份,需企業、政府等多方力量繼續共同推進。

商業保險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

婁洪指出,發展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需要共建、共治、共享醫保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是路徑,共享是目的。通過共建、共治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制度優勢轉換爲醫保治理效能,進而將醫保改革成果爲人民羣衆所共享。

在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當中,商業健康保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指出,商業健康保險作爲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和延伸,切實提高了廣大人民羣衆的醫療保障程度,爲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龔明華指出,2020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原保費收入達到8173億元,同比增速15.67%,在售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超過5000個,商業健康保險在服務健康中國完善醫保體系,支持健康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商業健康保險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龔明華表示,首先,目前商業健康保險以費用補充型爲主,缺乏適應人口老齡化、慢性病多發這一社會環境的產品,同質化傾向明顯。

其次,運用新技術推動健康保險服務水平的能力有待提升,醫保部門之間還沒有實現數據共享,不同的疾病發生率、醫療費用、生活行爲監測等基礎數據不足,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水平仍有待提升。

最後,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的轉型發展仍需持續推進,目前各機構的服務主要是體現在病後診療,用藥服務等方面,還沒有拓展到對客戶病前健康狀況的動態把握。不少健康保險機構還沒有建成連接健康產業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與其他相關機構的合作亟待加強。

“應強化商業健康保險保障功能,使保險姓保,迴歸本原。同時推動商業健康保險機構轉型發展,推廣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的經營模式。還要推進科技賦能背景下的保險行業創新,提高技術應用能力以推動保險機構涉及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服務等全流程的塑形,促進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最後通過各方形成合力,進一步優化商業保險服務外部環境,加強對醫療數據運用的監管。”龔明華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