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費金融2020年業績最全盤點:招聯全面趕超捷信躍居第一,行業淨利潤分化明顯

作者:邊萬莉

年報季收官,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業績浮出水面。

招聯消費金融一騎絕塵,總資產、營業收入趕超捷信消費金融,躍居行業榜首,淨利潤繼續保持第一名的位置。捷信消費金融表現不佳,資產規模收縮的同時,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位居前列,分別是-35.16%、-89.22%。從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四分之三以上的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有所擴張,三分之二的營業收入有所增長,淨利潤表現爲虧損的僅有蘇寧消費金融、北京陽光消費金融。

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消費金融公司上半年業績大受打擊,下半年有所回暖。同時,平安、小米等互聯網巨頭入局消費金融領域以及民間借貸利率上限新規、監管評級辦法(試行)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攪動了原有的消費金融行業格局。在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看來,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體現爲綜合能力的競爭,包括資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資產端的客羣質量和收益水平,以及技術賦能和風險控制能力等。

76%的公司資產規模有所擴張,招聯躍居第一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信息,目前共有28家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在20家公佈了2020年總資產數據的消費金融公司中,11家消金公司總資產在百億之上,佔比超過一半。其中,招聯消費金融總資產達1083.11億,是唯一一家總資產上千萬的公司。資產規模不足50億的公司有5家。其中,北京陽光消費金融、重慶小米消費金融是2020年開業,開業時間不足一年。

從排名來看,總資產規模前三甲仍然是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緊隨其後。不過,招聯消費金融已經超過捷信消費金融,從第二名的位次躍居第一位。總資產數據表現可謂一騎絕塵,總資產分別第二名捷信消費金融、第三名馬上消費金融的1.66倍、2.06倍。

相比於2019年,招聯消費金融總資產增長16.84%,達到千億級別;捷信消費金融總資產下降37.62%,從1045.36億縮減到652.07億。“一進一退”之間,捷信消費金融失去了龍頭地位。

不過,資產規模收縮幅度最大的公司並非捷信消費金融,而是蘇寧消費金融。相比於2019年年末,蘇寧消費金融總資產由38.5億縮減至23.93億,下降幅度爲37.85%。此外,海爾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略有收縮,下降幅度分別是1.36%、4.25%。在同時披露2019年和2020年總資產數據的公司中,除上述4家規模有所收縮外,剩餘13家均表現爲擴張,佔比超過76%。

於百程分析,“總資產的變化反映出消費金融公司的整體擴張情況,目前因爲只有18家披露數據,其中有4家下降,且包括捷信和馬上兩家第一梯隊公司。而在2019年總資產下滑的公司均爲中小型公司。因此,疫情和行業競爭態勢的變化,影響了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的規模擴張,行業整體規模的擴張或將繼續謹慎。”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統計,2020年上半年總資產出現擴張的公司佔比僅有27%,2020年年底情況有所好轉。消費金融專家蘇筱芮認爲,儘管2020年遭遇疫情,但數字經濟的紅利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後疫情時代進一步加速了數字化轉型,使消費金融公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此外,去年下半年出臺了多項利好消金髮展的政策,例如獲准信貸收益權轉讓、增加消金資本補充渠道等,總體而言,消金行業仍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營收冠軍與末位相差近30倍,捷信降幅最大

在15家披露營業收入指標的消費金融公司中,招聯消費金融和捷信消費金融營業收入超過百億,還有6家消費金融公司營業收入不足10億,分別是湖北消費金融、四川錦程消費金融、盛銀消費金融、晉商消費金融、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有趣的是,排名第一與最後一名的營收成績相差接近30倍。

一定程度上,營業收入與業務規模息息相關。雖然上述6家消費金融公司營收排名靠後,對應的業務規模也相對較後,但是除蘇寧消費金融之外,營收相比於2019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蘇筱芮向記者表示,“影響消費金融公司營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股東資質與實力,獲客策略和風控能力,尤其是對場景風險把控的能力。”

與總資產規模排名類似,營收前五名依次是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相比於2019年的排名,招聯消費金融以128.16億元的營收成績,趕超捷信消費金融112.32億元,躍居第一。

但從營收同比數據來看,情況較爲樂觀。同時披露了2020年和2019年營業收入數據的15家消費金融公司中,10家表現爲同比增長,5家爲同比減少,即三分之二的公司營收有所增長。其中,盛銀消費金融同比增長幅度最大,達104.142%;捷信消費金融同比下滑幅度最大,達35.16%。

捷信消費金融一度穩居行業第一的地位,但也正是由於其龐大的線下業務體量等原因,使其數字化轉型艱難,開始掉隊,業績表現不盡人意。近日,受業績不佳、多名高管變動、捷信集團大規模虧損等多重因素影響,聯合資信將捷信消費金融主體及“19捷信消費金融債01”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捷信消費金融公司稱,上述事項對公司組織架構管理、經營策略及未來戰略發展方面爲產生重大影響;且公司制定了以數字化和以客戶爲中心的業務轉型戰略,目前經營策略正處於調整轉型期,故主動提升風控標準、收縮貸款規模,導致資產負債規模收縮。

於百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營收看,招聯、捷信、馬上、興業四家營收規模在第一梯隊,捷信和馬上兩家同比下降,與資產規模的變化方向一致,同時與產品利率的下降有關。部分中小型的消費金融公司營收增長速度依然迅猛,主要原因是因爲業務範圍拓展依然存在空間,但整體上增速也在回落。”

8家公司淨利潤同比上升,蘇寧消金、陽光消金虧損

淨利潤是判斷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除蘇寧消費金融、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外,其他17家披露了2020年淨利潤的消費金融公司均表現爲盈利。其中,北京陽光消費金融於2020年8月開業,開業時間較短。不過,同年5月開業的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已實現盈利109萬。

在於百程看來,營收增長的放緩,也對利潤形成影響。其中陽光消費金融因爲新開業,2020年虧損0.96億,這是因爲新公司業務還未形成規模,收入有限不足以彌補產品、技術、人員等的投入,屬於正常現象。影響利潤的因素更多元,包括營收,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運營成本,撥備計提等。

對於盈利轉爲虧損4971.8萬元的原因,蘇寧消費金融解釋稱,業績下滑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受疫情影響,導致資產規模下降,公司展業方式的調整及加大科技服務投入,使其營收與2019年持平。另外,由於監管要求,平臺執行新的會計準則,所以公司當期虧損。最後,公司降低服務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的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淨利潤排名變化相對較大。前三甲分別是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而2019年排名第二的捷信消費金融滑落至第八名,淨利潤爲1.36億。具體來看,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淨利潤是16.68億、13.50億、7.12億,分別是捷信消費金融的12.26倍、9.92倍、5.24倍。

從淨利潤同比情況來看,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在17家同時披露2020年和2019年淨利潤數據的消費金融公司中,8家表現爲同比增長,9家表現爲同比下降,基本對半分。其中,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和杭銀消費金融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26.40%、107.83%,增幅均超過100%;上海尚誠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淨利潤同比降幅均超過80%,具體分別下降是80.47%、84.50%、89.22%、591.67%。

對此,蘇筱芮表示,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仍牢牢把持住用戶及流量,形成自身的競爭壁壘,而尾部小型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面臨頭部企業的強勢佔有率,另一方面又面臨着新進入的實力玩家就存量資源瓜分市場份額,其處境將更爲被動,總體看,在各類型機構中,銀行系消金公司仍保持穩健態勢,而部分消金機構業績下滑或受股東經營狀況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