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以前東大街上種類齊全的五金百貨店嗎?還記得以前東大病院的忙忙碌碌嗎?還記得以前東大街上香氣飄飄的小喫攤嗎……

對於許多宿遷人來說,新的街巷傳遞着生活的煙火氣,而老街則印刻着城市的人文歷史。講到宿遷人的記憶,東大街是始終無法繞開的話題,那是老宿遷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積澱,是宿遷的“清明上河圖”。

5月11日,記者走了走市區的老街巷東大街,感觸感染她的人文厚重,更深入地瞭解這座城市的過去。和記者一同前去東大街的還有家住宿城區幸福街道的市民周新紅,她從小就在東大街長大。周新紅告訴記者,東大街曾是宿遷歷史上的商業中心。原爲古城東門外大街,簡稱東大街。舊時位於宿遷縣磚城東門和土圩東門之間。周新紅說:“那時東大街的兩旁商鋪林立,店員笑迎商客,五金百貨、旅館飯店、醫療診所、五洲大藥房等。從早到晚,人來人往,天然就成爲了當時的商業中心。”

據瞭解,東大街最初是由集市逐漸發展起來的,至清末民初進入全盛時期。當時,街的路面由青石板鋪設,街道兩旁全爲明清建築,一律青色磚瓦結構,一般爲二層樓,二層皆有臨街木質陽臺,整潔美觀。在使用上,有的爲樓下店鋪、樓上棲身,有的則爲前鋪後居。門面一般爲三通間一店,或四至五通間的大門面。全街商店有300家左右。各家店門前面都有一米多寬的石臺階,石臺階也擺設各色貨物。

因爲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農具、布匹、生活用品等各種貨物應有盡有,既有國產貨,也有日本等國進口貨。貿易經營流動的繁榮,有效地推動了金融業、典當業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銀號、典當行、小喫店因市而立,既豐碩了東大街的貿易功能,也大大利便了各方顧客。

一路走來,只見店鋪與老街巷融於一體。記者在街上碰到了市民沈繼俠。沈繼俠今年68歲,年青時在東大街開了間裁縫鋪。據沈繼俠先容,曾經的東大街南起財神閣,北至鐘樓,全長1000多米,整條街面用青石板鋪就。早前,東大街東面由北向南有5條冷巷,即下溝塘、馬墓巷、合慶巷、一人巷、安慶巷,街西北面有打鐵巷,南面有水西門。

“2002年的東大街,不僅是宿遷的商業中心,同時也是當時的文化中央。每逢重大節日,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面八方的羣衆一齊來擠‘城隍廟會’,觀看玩旱船、舞獅子、踩高蹺、抬閣、架閣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節目。”沈繼俠告訴記者,東大街最老的建築就是始建於1897年的道生鹼店,因而東大街歷史街區項目被命名爲“宿遷1897”。東大街後面有許多巷子,如蠍子巷、平橋東巷、美人巷,她說:“蠍子巷是因爲街道的外形像蠍子而得名,當年住過蠍子巷的小孩,現在都應該到了抱孫子的年紀了吧!”

有人說,老城是一座城市的根,街巷則是承載記憶的魂,老街巷承載着幾代人的記憶,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載體,也需要我們共同來守護。(記者 王豔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