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媒:爲何西方對中國三星堆視而不見?

[文/觀察者網 鞠峯]

“這是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可西方對它視而不見。”

3月下旬,央視直播了被譽爲“20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的新一輪發掘,再次掀起社會對考古的關注。同時,埃及考古今年也屢獲重大發現。但哈佛大學考古學教授直言,西方媒體在報道同樣重大的中國與埃及考古發現時,呈現出巨大溫差,折射出一種文化偏見。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教授羅旺·弗拉德(Rowan K。 Flad)5月11日在《華盛頓郵報》 發表觀點文章。文章介紹,4月10日,埃及宣佈在南部城市盧克索發現了距今3000多年的古埃及重要都城遺址,被稱爲“失落的黃金城市”。專家指出,這是自上世紀20年代發掘圖坦卡蒙陵墓以來的“第二大重要考古發現”。

文章表示,埃及的這一發現被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公共廣播(NPR)、《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美主流媒體廣泛報道,被稱爲“埃及學的重要時刻”。巨大的報道篇幅,和那兩週前中國四川省三星堆的考古發現鮮有關注形成鮮明對比。

弗拉德向西方介紹稱,中國的考古學家(此次)挖掘出500多件文物,包括巨大的黃金面具、象牙、銅器等。

這名哈佛教授稱,三星堆的新發現是“瞭解東亞文化的重要窗口”。

爲什麼西方對於埃及和中國考古的關注度呈現出巨大的差距?

弗拉德總結了兩個原因:其一,受殖民主義遺留的影響,19世紀的西方考古學家競相尋找陵墓的浪漫主義故事,對西方充滿吸引力。其二,對地中海文明考古發現的關注,反映了持續存在的偏見,即美國是歐洲文明的直系後裔。古埃及與古希臘、羅馬之間存在聯繫,埃及在基督教聖經中也有出現。因此,古埃及文明被挪用並納入歐洲遺產,也融入了美國身份故事。簡而言之,對於埃及考古的關注,出於這是“我們”的故事(the story of us)。

與之相反,中國的考古被認爲是“與美國文化無關”。

弗拉德認爲,這種想法不可取。因爲“美國約有6%是亞裔,這也是‘他們的故事’。此外,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全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值得被研究、討論。”

這位教授指出了三星堆在考古意義上的獨特與重要之處:三星堆顯示,中華文明不單單由中原文明發展而來,而是有多傳統、語言、文化、民族的源頭,共同構成其複雜而多面的歷史。

弗拉德指出,沒有任何客觀理由說明,古埃及文明與美國文化的聯繫比其他文明更緊密。這麼說不是要貶低對埃及的研究,而是要擴大視野。如果“根據古文明與歐洲地理文化的聯繫”來看待歷史,則潛藏重大危險。

作者稱,“如果說最近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行爲,是由於媒體無視中國考古造成的,這可能太過分了,但認爲中國故事不是‘我們的’故事的想法,是有害的。因爲這會導致亞裔美國人是“其他人”的思想傾向。

文章呼籲,美國社會有多個地理和文化源頭,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認識這些起源,也更加關注中國的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

這篇文章下方,有讀者贊同作者的觀點,但也補充道,“中國的成就不是被西方忽視、嘲笑就是詆譭。按照西方(媒體)的論調,中國做什麼都是錯的。但這篇文章是個例外。”

“爲什麼中國如此被忽視?因爲中國的成功,挑戰了西方的優越感,是對以西方爲中心的敘事的威脅。如果中國繼續發展,有一天可能會取代以歐洲爲中心的西方,這是持例外主義的美國人無法容許的。”

對於中國來說,我駐俄大使張漢暉去年引用過一句中國民諺,“聽蝲蝲蛄叫,還能不種莊稼?”說的是不能因爲地裏有害蟲叫喚就耽誤了農活。當然,聽不見蝲蝲蛄叫,莊稼也要繼續種。

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在成都召開,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也同時發佈。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中已發現500餘件文物,包括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金箔、眼部有彩繪的銅頭像、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玉琮、玉石器等。其中,三號坑的頂尊跪坐人像,帶有龍形的紋飾,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稱其爲“國寶級的一件器物”,並表示“可以看出三星堆人真的是龍的傳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