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李聚軍家真是好樣的,這個月加了22分!”“唉!俺家這個月的綠化養護又沒加上分。”……

5月4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寶山鎮大陡崖村的宣傳欄前,守着剛剛張貼出來的4月份德育銀行積分統計表,十幾名村民聚在一起邊看邊聊。

“今年2月份以來,通過德育銀行平臺,我們村189家‘儲戶’已累計量化加分6678分。”大陡崖村黨支部書記楊力告訴記者,“村風、家風、民風越來越好,村民們參與村子事務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了。”

漫步在如今的大陡崖村,紅瓦白牆之間,農村常見的“三大堆”消失得無影無蹤。

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文明鄉風的培育,缺少一個可量化的系統抓手。”寶山鎮黨委書記胡文國介紹,“德育銀行其實就是文明鄉風的一種數字化呈現,即效仿銀行運行機制,以銀行積分的形式,建立積分激勵和約束機制。”

2020年底,寶山鎮開始探索建立“德育銀行”模式,大陡崖村正是第一個試點村。楊力告訴記者:“好的村風、民風,大家誰不稀罕?這幾年,我們村也有了自己的村規民約,但具體執行起來,效果卻並不明顯。”

德育銀行的出現,實現了村規民約從“上牆”到“落地”。在本村村規民約的基礎上,大陡崖村建立了“1+5+N”的德育評價體系:1是黨建引領,黨員帶動;5是五美指標,即環境保護、睦鄰和家、鄉村發展、公益奉獻、自治守法五個方面的表現;N則是黨支部認定的其他事項。

爲提升德育銀行平臺的便捷性,寶山鎮還邀請了青島卓越創新教育科技集團作爲平臺的搭建者,根據寶山鎮實際需求,該集團開發了手機小程序。“在小程序上,每戶村民都擁有自己的賬戶,可以進行事件申報、積分查詢、商品兌換等操作,還可以對全村的村民積分情況進行‘張榜公示’,村級管理員可以通過電腦後臺系統進行審覈、彙總、提報等操作。”該集團總經理高璇介紹說。

“目前,全村符合標準要求的189戶村民建立了積分賬戶,每個賬戶每月基礎積分爲100分,根據評價體系,對村民每個月的表現進行加分或扣分,基礎積分外的每1積分相當於1元。比如,積分賬戶裏有120分,就相當於有20元可以兌換。”楊力告訴記者,“每個月的積分兌現日,村民可以憑藉積分到德育銀行積分超市兌換同價值獎品或者在購買其他商品時抵扣相應金額。”

寶山鎮社會治理中心駐大陡崖村網格員潘洪菊,是大陡崖村德育銀行平臺的管理員之一,每月上旬,她都會對村民積分賬戶上月的積分情況進行彙總、提報,在評審小組通過後,將積分結果在村莊微信羣、村口顯示屏以及村莊宣傳欄進行公示,每月公示三天。

在她看來,除了物質獎勵,每個月“張榜公示”激勵作用更加明顯。“誰家哪一方面存在問題一目瞭然,可以激勵大家努力養成好習慣、好家風。”潘洪菊說。

與此同時,大陡崖村還爲每家每戶製作了積分二維碼展示牌,通過手機掃碼,可以看到每家的積分情況。

“爲了將這種激勵效應發揮得更大,我們還計劃在每年年底評定年度‘五美榮譽榜’。對全年積分高的‘十大道德’家庭進行年終一次性獎勵,同時張榜公佈並頒發獎章,樹立道德典型和樣板,引領全村父老鄉親開展學習。”楊力說。

“好事有人誇、壞事有人管、弘揚道德有回報,大陡崖村村風、家風、民風的提升,證明了德育銀行的行之有效,通過小積分撬動了大治理。”胡文國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經將這種模式推廣到了12個網格村,最終將實現44個網格村的全覆蓋。”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呂高屹 責編:張君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