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牀,也被稱爲製作機器的機器。精度是它的核心特性之一,這也要求機牀本身的零件要有着較高的精度,雲南CY集團生產的機牀就能很好地滿足這些特性。

距離訂單交付的日子越來越近,生產已經進入到最後一個環節,裝配車間裏早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由各個車間製作的零件將在這裏統一組裝在一個基座上,因此對基座上每一個孔眼的位置、尺寸、甚至每一個切面的角度都有着極爲苛刻的要求,否則將直接導致機牀的安裝失敗,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

生產基座的車間

是公司大件加工車間,

在多年的生產中,

基座的合格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

而在這令人驚歎的成績背後,

都離不開車間組組長的付出,

他就是雲嶺工匠——張松。

張松,雲南CY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今年43歲的他很早就來到車間,細心檢查每一把刀頭,清理殘餘的鐵削以及提前裝夾零件,這是每天都要做的準備工作,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步驟。

車間中的其他工友也陸續來到了車間,張松準備給大家講講這次零件加工中要注意的地方。在過去的25年中張松只幹過一個工種,顯然,銑工將是他堅守一輩子的行當。

看似簡單平常的幾句叮囑,卻是張松用無數個日日夜夜鑽研而來的祕訣,更是把裝配成功率提升85%以上的關鍵核心。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數控加工技術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而這種通過計算機指令就能代替人工生產的新技術,不僅有着較高的生產效率,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產出零件的精度。對於當時傳統機牀加工的能手張松來說,心裏的震撼是巨大的。

然而在當時,對於數控機牀的編程方面,國內幾乎是技術空白的領域,掌握技術的師傅很少,市場上也沒有可參考的書籍,這就意味着大家對這門新技術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張松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張松:“去過書店,沒有書,耽誤生產進度,界面是英文,死記硬背,一有時間就在一起討論研究。”

經過反覆的論證和實驗,張松和工友們終於解決了數控機牀編程的難點,這不僅僅只是一次成功的攻關,更是中國第一代數控人智慧的體現。掌握編程技術後,被拖後的生產進度也在數控機牀的轟鳴聲中被快速追趕上來。

攻克了編程難題後,張松並沒有停下腳步,他發現廠裏線軌安裝的成功率很低,總是要不停地返工,不但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

張松:“我真的是覺得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睡不着,喫飯都不香。”

技術員:“提起他就頭大,半夜打電話討論工藝。當時爲了解決線軌安裝精度的這個問題,我們兩不停地實驗各種加工方法,後來終於找到頭緒。”

張松:“方法達到安裝精度上限,但是並不完美,還想進一步優化,後來終於成功,壓在心裏的大山終於移開了。”

技術員:“真的是摸索了快3個月才解決掉,我跟他開玩笑說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不用怕你半夜來敲門找我討論了。”

正是張松的這份執着,讓線軌安裝的成功率從原來不足10%,提高到了85%,解決了這個一直困擾着公司和工友們的難題。

紮根生產,不斷鑽研,這是張松對自己堅守一輩子的熱愛,這份熱愛也讓他收穫了很多認可和榮譽,這25年間他獲得了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第一屆雲嶺技能大師”、雲南省萬人計劃“人選首席技師專項”、“昆明工匠”等多個個人榮譽。除此之外,他還帶領班組獲得了“雲南省質量信得過班組”的集體榮譽。

集團工會副主席:“好同志,技術好、思想進步。”

對於張松來說,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匠人的道路是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他們用時間積累去換取精湛的技藝,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所謂匠心是心智的淬鍊和人生閱歷的沉澱,是在重複中用巨大熱情去專注最細微的事情,哪怕是用一輩子的時間。

工匠們在所屬工種和行業中作出過突出貢獻,他們以爐火純青的技藝,展現了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雲嶺工匠第四季重磅來襲!從4月29日至5月2日、5月10日至14日每晚21點在雲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22點在都市頻道精彩呈現,敬請期待!(重播時間:4月29日至5月15日12:20)。

編導:江蕊楊軍

攝像:徐瑋趙婭周怡婷鄧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