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衝擊之下,日本GDP已和中國的“零頭”相當 | 新京智庫

文|新京智庫特約撰稿  關不羽

近期,按照往年慣例,各國對上一年度GDP統計的初步數據陸續出爐。

疫情之年的全球經濟版圖比平常年份更受關注。因爲在這一特殊時期的經濟表現,能夠體現各國的經濟抗壓能力。正所謂大浪淘沙,退潮之後的海灘更能見真相。所以,最終數據和排名正式出爐前,國內外很多機構已經早早開始對各國的初步數據進行分析、解讀了。

就目前的情況看,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GDP前十名的名單和2019年的變化不大,爭議主要集中在印尼和韓國是否擠掉巴西,加拿大能否進入“十強”榜單,以及印度能否上升到全球GDP第五位置。而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也是參差不齊。

美國:衰退但充滿變數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美國經濟萎縮3.5%。這一衰退頗受矚目,美國輿論強調這是美國自2009年萎縮2.5%以來首次下跌,同時也是自1946年美國經濟萎縮11.6%以來最慘重的年度經濟倒退。

不過,就數據本身而言,美國在一衆“難兄難弟”中並不突出,甚至看上去還算是不錯的。美國輿論的反應大概是去年大選兩黨惡鬥的情緒化延續。

衰退3.5%的真正看點不是和1946年的比較——相隔大半個世紀,很多計算和統計標準都發生了變化;甚至也不是和2009年對比——畢竟此次疫情衝擊之大、影響之廣,比2008年的次貸危機有過之而不及,數據更難看一點也在意料之中。

真正的問題是,大規模的貨幣放水保住了美國經濟的數據光鮮,卻留下了嚴重的內傷。

疫情以來到今年3月份爲止,美國已經“放水”5萬億美元,規模驚人。這樣大規模集中“放水”的後果難以預料,而後續拜登版的“大基建”推出,導致關閉“貨幣閘門”可謂遙遙無期,後果也就更加難以預料。

但是,美國經濟基礎雄厚,尤其是金融和科技領域高度發達。經濟總量在全球遙遙領先,加之美元國際地位在當下難被撼動,其可以把貨幣超發的壓力轉嫁海外。

因此,其優勢、地位在未來較長時間還會繼續保持。不過,美國衰退的事實不容迴避,並且會從政治領域向經濟領域繼續蔓延。但這將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2020年還不是轉折點。

美國的“北方小弟”加拿大也值得關注。

這個地廣人稀的國家,2020年的GDP同比下降5.1%,約1.65萬億美元,也是其“史上”罕見的GDP萎縮。

不過,疫情對加拿大的直接衝擊並不算嚴重。加拿大出現GDP大幅下滑,受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的拖累是主要原因。

加拿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農業更是不在話下。同時,其各項人均指標都很出色,經濟基礎非常穩固,只是人口太少成了制約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天花板。

總之,加拿大的經濟差也差不到哪兒去,好也好得有限。

中國:唯一正增長“十強”,全球市場信心重要支點

2020年中國GDP爲14.725萬億美元,較2019年的14.34萬億美元,實際增長2.3%。這是十大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無疑也是全球市場信心的重要支點。

逆勢增長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雄厚的實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越是如此,越應該居安思危,要看到良好經濟表現之下的隱憂。

首先,中國在疫情期間也執行了較爲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也會對經濟數據的表現產生影響。

其次,中國經濟的某些結構性問題不會因疫情特殊時期的良好經濟表現而完全消失。

2020年外貿出口大增,不僅彌補了疫情造成消費降低的經濟缺口,還貢獻了不少GDP。投資的情況也類似,房地產對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過去“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的增長機制,對去年的中國經濟表現功不可沒。但是,這很難在“後疫情時代”保持下去。製造業佔GDP比重下降速度過快、資產泡沫和債務壓力等諸多問題,還有待解決。

中美作爲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就“疫情年”的GDP成績來看,六萬億美元的GDP差距並不小。中國的人均GDP爲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保持正常經濟發展的趨勢,超越美國是完全可能的。

這一超越何時出現,主要取決於中國能否保持經濟發展。同時,疫情期間中國對美出口大增,也顯示了中美經濟的互補依然是主要的。

日本、歐洲:各有各的“慢性病”

2020年,日本GDP爲4.9萬億美元,衰退5.3%。4.9萬億美元這一數值,相當於中國同期GDP的“零頭”。

日本GDP萎縮達5.3%,是比較出乎意料的。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疫情影響,有多少是“安倍經濟學”刺激效應過去後的疲軟,值得研究。

日本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是一個抗災經驗、抗災能力特別強的國家。尤其是民衆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可謂全球領先,因此疫情的衝擊即便很嚴重,也不太可能有什麼長期影響。

真正困擾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是多年來積累的結構性問題。

日本的經濟運行堪稱“獨樹一幟”。政府負債率常年超過200%,遠超全球公認的60%警戒線。但是,日本的經濟運行又有極高的穩定性。這一現象是值得研究的。

不過,日本經濟的“超高穩定性”是極爲消極的。上自政府、下至企業都高負債,在國內金融市場借舊還新。

企業債務包袱過大,導致經營風格保守,開拓精神不足,更無力大舉投資。而政府反覆經濟刺激收效甚微,自身也因此深陷債務。

日本刺激經濟放出的貨幣流入金融機構大量“出海”,軟銀、野村等全球知名投資機構的“慷慨”卻無助於提振國內經濟。再加上老齡化問題的深度困擾,日本經濟走出泥沼的步伐是極其艱難的。有沒有疫情,日本大體都是如此。

同樣受“經濟慢性病”折磨的還有歐洲四大經濟體。

歐盟“經濟火車頭”德國2020年GDP下降了5%。這是德國經濟在經歷了十年的增長期後首次出現衰退。

儘管德國醫藥產業發達,政府管理水平在歐盟各國中也是最高的,但是其全球產業鏈中的高端定位仍然讓其經濟受到了重創。

畢竟各國轉入抗疫模式後自顧不暇。減排、綠色等目標一時也就顧不上了。

“火車頭”已然拖不動了,歐盟成員的法國、意大利出現8%以上的GDP萎縮也就沒有什麼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這次也做出了貨幣寬鬆的種種努力,但是早就在負利率附近徘徊的歐洲金融體系並沒有什麼刺激增長的空間。

英國雖然已經在政治上脫歐,但是經濟上並沒有,受到的牽連一點也沒少,脫歐引發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波動還加劇了衰退。

此前,有預測稱2020年英國GDP將下降12.4%。儘管後來英國國家統計局(ONS)公佈,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英國GDP萎縮9.9%,並沒有預測的那麼嚴重,但是這個下降幅度也夠大了。

歐洲發達國家在“疫情年”的整體表現是令人失望的。所有“裝修”的門面被疫情“強拆”後,露出了老舊虛弱的裸妝。

比如,長期被塑造爲全球楷模的醫療福利體系表現得低效、低能,性價比很低。高稅收下的歐洲政府在危機處置中卻行動遲緩,而長期被福利制浸泡的民衆缺乏危機意識。

這些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老歐洲的光榮和大西洋時代已經無可挽回地逝去了。疫情衝擊只是讓這個事實更清晰、更早地暴露了,真正困擾他們的是“慢性病”,和日本有相似之處。

印度、巴西:疫情下,經濟雪上加霜

印度的數據再次體現了其“測不準”的特點。

印度官方的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是GDP將收縮7.7%。但這個數據基本不可信。根據一些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統計,實際下降幅度應該在10%。也就是說,印度的全球GDP排名第五是存有爭議的。

排名第六的法國倒是沒什麼意見,排名第七的英國卻發出了質疑,不過,印度財長出面懟了回去。

也許英國的質疑比任何國際組織都更有可信度,英國對印度畢竟可謂知根知底。

回顧疫情發展的“路線圖”,印度其實是疫情大規模暴發較晚的國家。但是,這個時間窗口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印度也算是對自然災害耐受能力特別強的國家,當然和日本不同,印度的“處變不驚”是從消極意義上理解的。

不過,由於印度極其脆弱的公共衛生體系、治理體系,莫迪政府估計也難有多少成績。

印度GDP到底萎縮了多少,現在還沒有確切數據。反正,病得不輕。

近期,印度疫情失控,引起全球關注。這對印度的經濟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巴西和印度也有相似之處。公共衛生系統雖然沒有印度那麼糟,政府治理能力也沒有印度那麼弱,但好得也有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比印度小,2020年GDP預期負增長5.4%,GDP下滑至1.75萬億美元。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出現分化

對去年全球GDP成績單前十名的分析,結合今年第一季度各國的經濟表現,可以對正在到來的全球經濟復甦形勢做一些初步分析預測。

首先,中國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趨勢延續和擴大了去年的復甦趨勢,同比增長18.3%。即便考慮到去年同期春節疊加疫情的低基數因素等特殊條件,經濟復甦信號還是明確的。

其次,美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長0.4%,增量雖然不大,但轉負爲正釋放的復甦信息是比較清晰的。隨着疫苗推廣等抗疫措施發揮效果,經濟復甦的趨勢會更明顯。但是,第一季度美國的金融市場事件頻發,貨幣大放水的後遺症也不容忽視。

歐洲各國的復甦比美國要遲緩,法國率先實現了GDP同比增速轉負爲正,德、意兩國也放緩了GDP下滑速度。儘管還存在反覆的可能性,但歐洲正在緩慢地走出疫情陰影。

日本的疫情並未平復,大阪等重要城市還有暴發現象。日本的復甦之路不平坦,但也終歸要來的。不過,日本疫情之後“報復性增長”受限於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可能復甦的腳步也不會太快。

最後要關注的是印度,近期印度疫情的嚴峻態勢,足以說明印度距離復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總而言之,全球復甦的分化趨勢較爲清楚,中國要準備應對新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