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誰來爲處理快遞包裝買單?

快遞垃圾“圍城” 碳達峯臨考

本報記者/屈麗麗/北京報道

一方面是新經濟、新零售帶來的快遞業的高速發展,城市與鄉村的市場進一步拉平;而另一方面,卻是快遞垃圾的如影隨形,洶湧而至。

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19.3億件,同比增長75%,到今年底有望突破950億件。

然而,快遞單量高速增長,伴隨而來的是大量快遞廢棄物的產生。據中國領先的快遞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快遞100統計,目前快遞垃圾在生活垃圾總量中佔比不高,但增速驚人。在我國特大城市,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在85%~90%。

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見的快遞垃圾中,包括了編織袋、塑料袋、紙箱、氣泡膜、膠帶等,其中紙質類包裝材料有85%左右雖然能被重複使用和回收,但塑料類快遞包裝廢棄物99%都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上回收困難、再生成本高、利潤低,多被焚燒或填埋處理,進而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是350萬噸重的太平洋垃圾島的三倍。

對此,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專家、深圳大學段華波教授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此前有報告估算,按照現在的快遞行業增長速度,快遞業碳排放量將超過3200萬噸,至2025年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量達2160萬噸,處理費用達30億元以上,填埋處置量超過100萬噸。”

顯然,快遞業不斷增加的碳排放問題與我國當下正在不斷推進的“碳達峯”“碳中和”的國家戰略形成了巨大的衝突。

就在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列爲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根據目標,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峯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兩會期間,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這一目標,隨即召開的中央會議上明確了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定位,指出要“把碳達峯、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議尤其爲今後5年做好碳達峯工作謀劃了清晰的“施工圖”,將“十四五”定爲碳達峯的關鍵期、窗口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3月,國家郵政局制定的《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已正式施行,對快遞包裝選用、包裝操作標準進行了規範,快遞物流企業更加重視綠色快遞建設。整個快遞行業開始了迎戰這一“大考”的進程。

記者瞭解到,多家快遞企業目前已經推出可循環快遞箱、共享循環箱等舉措,雖初見成效,但對快遞垃圾的治理依然影響甚微。

究其原因,快遞100 CEO雷中南告訴記者,“快遞垃圾問題不能只看快遞物流企業,而應該結合包裝生產企業、電商平臺及商家‘三位一體’協同發力,才能真正做到快遞包裝的優化升級、減量和回收再利用。比如快遞包裝供應商應發揮創造力,生產可循環、更環保的包裝材料;佔據快遞業務量最大的電商平臺及商家,應在保障商品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避免二次包裝,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段華波也認爲,快遞包裝的環保不能只盯着快遞公司,電商也要加入“綠色行列”。

“據瞭解,快遞絕大部分是來自電商件(超過80%),這類快遞的包裝材料一般由電商自行提供,快遞企業僅提供寄遞服務(運單),而目前缺乏對電商銷售商品的綠色包裝要求,因此也限制了綠色包裝的推廣使用。此外,以‘包郵’或非常低廉的寄遞成本作爲電商貨物營銷策略,也使得電商更傾向於選擇一次性且低成本的包裝材料。” 段華波表示。

這或者也解釋了包裝相關企業的“綠色探索”由來已久,但現實中卻顯得“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缺少產業架構的重置和產業鏈的深層轉換,仍將是制約快遞業在碳減排問題上“應試大考”的重要因素。

公開報道顯示,在快遞價格戰白熱化的當下,利潤基本是每件以“分”定天下,使用高降解率包裝袋每件將增加0.1~0.5元成本,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會增加推廣使用的競爭風險。

由此,在綠色快遞的成本壓力之下,就需要整個快遞產業鏈及政策環境的協同發力,進行根本性的產業轉換。

對此,雷中南就告訴記者,“在快遞產業鏈上,雖然各家企業都陸續加入‘綠色行列’,但距離產業轉換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雷中南看來,“快遞產業轉換要邁過幾道坎兒,首先是梳理產業鏈的上下游,快遞業作爲社會流通的基礎設施,比如電商平臺所佔比重高達80%,快遞環保溯源到電商平臺這個責任主體,進而溯源到生產廠家、運營商家。電商平臺應該建立一個‘綠色准入機制’,從源頭上把控,目前電商快遞的包裝都是一次性的,如果能循環利用,這可以最大化地降低資源消耗。”

“快遞業上下游產業轉換有兩個最困難的環節,一個是包材回收,一個是電商對回收包材的接納度。可採用公益設施和環保企業合作的模式推進,而電商平臺也可對回收包材做標準處理,讓消費者獲得更低廉的商品價格等。”雷中南表示。

“其次是政策支持,從快遞100的大數據得知,目前包裝複用、回收等路徑是中斷的,而打通路徑則意味着成本增加,這在一段時間內需要政策性補貼,來促進產業轉換,成功案例如早前推出的‘家電補貼’等。而提升可回收包材的科技含量,並給予一定的扶持,讓環保包材企業具備造血能力,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改變目前的‘快遞包裝內卷’。”雷中南說。

“政策支持除了針對性補貼外,也應對非環保包材加收環保稅金,補貼到資源回收企業,有效引導整個產業加速轉換。”雷中南表示。

最後是快遞100作爲快遞業的“產業中臺”,也在積極與有關部委、大學科研機構等溝通,制訂和推出基於快遞環保的“標準體系”,經由主導部門審覈認證爲快遞環保的國家標準,幫助快遞企業、包材企業、電商平臺等進行產業轉換,不是披個“綠裝”就環保了,而是從產業鏈深層改換環保基因,完成產業轉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