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13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淅川縣,先後考察了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和九重鎮鄒莊村。習近平在赴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總書記這個舉動,有何深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爲您解讀。

13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淅川縣,先後考察了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和九重鎮鄒莊村。習近平在赴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看到豐收在望,習近平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託底了。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很大,地位舉足輕重。總書記這個“臨時”之舉,體現了對糧食問題的高度重視。

5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考察南水北調工程。這是途中,習近平臨時下車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瞭解夏糧生產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時光追溯到七年前,2014年,同樣在河南考察,也是一個麥浪滾滾的五月。習近平在尉氏縣張市鎮,走進一片高標準糧田,看麥穗灌漿,問農田建設。他看到清一色的小麥長勢喜人,高興地說:“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小麥長勢這麼好,我和你們一樣欣慰。用老鄉的話說,今年的饃能喫上了。”佇立田間,總書記接着說,河南糧食播種面積在全國是第二,小麥是第一,佔全國小麥面積1/4,把河南糧食、小麥抓在手裏,全國糧食豐收就有了基礎。這是河南的貢獻、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也是奉獻。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工作。這是5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察看小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張 鐸 攝

悠悠萬事,喫飯爲大,糧食問題關乎國運民生。一把麥子一碗米,在習近平心中的分量從來都是沉甸甸的。在多個產糧大省的田間地頭,都曾出現習近平的身影。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松遼平原。他走進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實驗樣品和玉米優良品種展示,瞭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省考察。這是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地塊,習近平走進玉米地,察看玉米長勢。 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2018年9月,在黑龍江七星農場,習近平走進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穀粒、觀成色。他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農產品展臺,習近平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2018年4月,習近平走進海南“超優千號”超級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長勢。他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喫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念茲在茲,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極其深刻的認識。他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東北三省考察,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這是25日下午,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瞭解糧食生產和收穫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如何把“中國飯碗”端得更好,習近平從方方面面提出要求。

“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堅守耕地紅線就是守住老百姓的口糧底線,習近平對耕地保護特別重視。

要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習近平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習近平還特別注重調動主產區和農民“兩個積極性”,他指出,優化技術措施,落實扶持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着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努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並進。

倉廩實,天下安。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爲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戰疫情、抗洪澇,豐收來之不易。

民爲國基,谷爲民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