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以創新提升‘諸城模式’爲引領,創新提升‘諸城模式’,深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讓農民生活在社區、就業在園區、休閒在景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同城裏人一樣的高品質生活,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作出新的‘諸城貢獻’。”諸城市委書記桑福嶺說。

諸城先後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首批“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縣”,入選首批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縣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諸城“三區”共建共享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的做法,被確定爲山東鄉村振興可複製可推廣的7種典型經驗做法之一。

從農業產業化到農村社區化,從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到“三區”共建共享,“諸城模式”一路創新升級

走進昌城鎮得利斯村,只見整齊劃一的聯體小別墅錯落有致,寬闊筆直的瀝青路兩側人來人往,村內外商業氣息濃厚,綠化帶四季常青,街心公園景點遍佈……“俺村能有今天,是靠1986年開始帶着辦村辦麪粉廠,後來是肉製品廠,這纔有了現在的得利斯集團和得利斯村。”年逾古稀的村民鄭剛烈說。

彼時的諸城農民,勇立市場化改革的潮頭,針對農產品品種少、規模小、質量不高等制約條件,推動了以“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佈局,依靠龍頭帶動,實現規模經營”爲主要內容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

得益於農業產業化發展,諸城很快形成了以種養業爲基礎的兩大產業鏈,催生了諸城外貿、得利斯等國內知名食品企業。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累和培養的人才等,又爲諸城的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已形成了汽車、食品、服裝紡織、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60.5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

工農業企業多,城鎮化率高,帶動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諸城很早就顯現村莊散弱且空心化、人才流失且老齡化、農業分散且兼業化等難題。基於上述,2007年6月,諸城按照規模適度、方便羣衆的原則,把1249個村莊規劃爲208個農村社區,並逐漸推進以“多村一社區”爲特點的農村管理體制改革:一是以社區爲中心,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資源的下移,建成鄉村“兩公里服務圈”;二是以社區爲平臺,集聚土地、人才、資金等資源。

此後,諸城農村社區化發展一路升級,2018年,該市出臺的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頂層設計:堅持產業爲要,圍繞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建設生產園區,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宜居爲本,圍繞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提升生活社區,改造提升社區服務中心,深化基層治理創新,傳承鄉村優秀文化;堅持綠色爲基,圍繞生態振興建設生態景區,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拓展農業生態功能。

圍繞主導產業特點,以農村生產園區爲平臺,創新推廣生產託管、拎包入住、按揭運營等路徑,引領農業現代化

好的探索和經驗,往往是瞄準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諸城上世紀80年底創造的農業產業化經驗,瞄準的正是當時困擾農業發展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脫節的問題。

“當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矛盾,在於相對分散的資源阻礙現代農業元素的落地。”桑福嶺說,“基於此,諸城立足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社區化優勢,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特點,以社區黨組織領創辦農業公司爲平臺,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推廣生產託管、拎包入住、按揭運營等路徑,建設特色生產園區,引領農業現代化。”

針對糧食“比較效益低、日益兼業化”特點,擔當穩糧增收責任,堅持規模化經營、專業化服務和多元化加工“三輪驅動”。諸城在整建制開展噸糧縣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專業化服務組織+社區農業公司+收入保險+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生產託管,加快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烘乾倉儲一體化等現代農業元素落地。

針對畜牧“傳統比重大、轉型升級難”特點,構建“產業聯盟+龍頭企業+特色園區+種養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廣拎包入駐、合同代養等實現形式,推動向標準化、園區化、生態化、智能化、品牌化轉型,打造年出欄2億隻肉雞、300萬頭生豬的種養循環產業體系。新引進的仙壇30億隻肉雞產業項目,由企業出資建設標準化、智能化雞舍730棟,提供全程技術管理服務和保價收購,讓農戶“拎包入住”。“按每棟雞舍年出欄肉雞18萬隻算,企業按每隻2元收取‘租金’,農戶年收入可達30萬元。”市畜牧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洪偉說。

針對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果茶產業“投入高、週期長、風險大”等特點,跳出“農民融資、農民投資”的傳統思維模式,探索推廣以“國企融資投資+社區公司組織+農民按揭經營”爲特點的“按揭農業”機制。市財政注資組建國有農業集團——山東禾融農業科技集團公司,對接社區農業公司,投資建設果茶基地,可預見收益後交給農民按揭經營。近年來已發展果品面積近10萬畝,茶葉面積達3.8萬畝。2020年8月,山東省果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諸城召開。

堅持宜居爲本、綠色爲基,建設新型生活社區和優美生態景區,通過讓農民就近“市民化”引領農村現代化

7年前,在傳統農村生活了40多年的枳溝鎮居民張祚慶,主動認購了社區服務中心東側蓋起來的二層聯體小別墅。“當時社區這些小別墅還沒蓋起來我就看中了,剛開始賣我就來佔下了一戶。”張祚慶說,“還真是,現在就過着和城裏人一樣的日子。俺在國信橡膠公司幹,媳婦在服裝廠幹,活兒不累,工資高的時候一個月能掙1萬來塊。這兩個廠就在社區工業園裏,騎車上下班也就十來分鐘吧。”

龍都街道大源社區大力發展以園林爲主的產業園區和田園綜合體項目,不僅常年用工800多人,還將社區建設成爲諸城西南區域的“天然氧吧”,17處旅遊景點全部免費開放,成爲社區農民的“家庭花園”。“以前都向往着搬到城裏去住,現在是城裏人想到咱這兒找尋田園生活。”社區居民梁啓義笑言。

在副市長劉娜看來,新型生活社區和優美生態景區,恰是諸城農民就近過上“市民化”生活的最佳載體,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我們全力推進‘三區’共建共享,目標是加快實現生產園區化、生活社區化、生態景區化,讓農民就業在園區、生活在社區、休閒在景區,築牢新時代諸城鄉村振興的底座,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據介紹,在新型生活社區建設方面,諸城圍繞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大力實施新型農村社區提升工程,提升社區承載能力,有序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夯實組織根基,健全治理體系,強化基層基礎,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鄉村文明行動,着力打造宜居宜業的新型農村社區。

在優美生態景區建設方面,諸城圍繞生態振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治理和開發利用並重,築牢綠色生態屏障,依託自然資源打造景區,依託產業園區打造景區,依託生活社區打造景區,推進全域景區化建設,大力構建綠色生態體系,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打好環保“三大保衛戰”,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的美麗家園,已成功創建省級森林鄉鎮1個、省級森林村居4個,被評爲“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