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任務進行方案演練 中國網發

5月15日清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的測控大廳裏,現場科技人員屏息凝神,緊盯屏幕,關注着每一組數據的細微變化。

7時18分,天問一號着陸巡視器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成功的喜訊傳來,喀什站科技人員緊張的情緒終於放鬆,大廳內掌聲雷動。

“等這一天等太久了,今天我們終於護送‘天問一號’成功到達目的地!”該站測控工程師盧用煌難掩激動。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升空,開啓了我國探索火星的征程。經過10個月左右的“趕路”,“天問一號”成功抵達目的地,進入“繞、落、巡”三步走的第二階段。

“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後,作爲我國深空探測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喀什深空站壓力倍增。

爲了能讓“天問一號”在浩瀚宇宙中辨明方向、穩步前行,喀什深空站的航天人們下了不小的功夫。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中國網發

“這次任務場景複雜、狀態切換頻繁、技術難度高、裝備狀態新等,我們必須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來對待此次任務,才能保證萬無一失。”該站參加過多次國字號任務的老同志張雷告訴記者。

作爲任務主要負責人,在準備階段,張雷就帶領所有崗位人員精心組織籌劃,緊盯任務特點,認真梳理任務文件,摸清理順設備狀態和參數。同時,在長管任務間隙,對任務方案和應急預案進行多次演練,將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特殊問題一一排查,爭取將所有的“意料之外”變成“盡在掌握”。

如果說測控是眼,那通信就是視神經,兩者緊密配合才能讓衛星穩定運行。

爲了給測控工作提供穩定可靠的保障,該站通信工程師葉勇和其他通信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對全站通信線路和部件進行檢查測試,確保數據傳輸迅速、準確。

維護室外裝備 中國網發

戈壁大漠,暴露地表上的線纜需要“加倍呵護”,全長近五十公里的線路,沿途地形複雜,道路崎嶇,只能依靠步行。 “每次巡邏一趟確實很累,但是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將問題隱患都排除了,我們才能安心。”任務期間,負責巡線的姜鵬和孫銘浩已經數不清自己在這條線路上走了多少遍。

“雖然我們的工作不像火箭發射那樣激動人心,但方寸之間見天地,我們是航天事業的‘幕後英雄’。”“天問一號”成功“落火”後,95後航天人秦星無不自豪地說道。(作者:余天媛 攝影:沈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