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型。1985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了零的突破,在北京先後誕生了北太平莊、大鐘寺、水錐子、左安門等集貿市場,蔬菜供應結構不再受到計劃限制,自由市場的大門漸次打開。

北京市政府將蔬菜產銷方針調整爲:立足本市,穩定提高近郊,大力發展遠郊,充分發揮市場優勢,保證市場供應,放開肉、禽、蛋、水產、蔬菜5種農副產品價格,打開城門,歡迎各地農產品進京。這些政策大大激發了人們從事農產品種植、貿易、銷售的積極性,有力的推動了農貿市場的誕生。

新發地處在城鄉結合部,從1985年開始,周邊的菜農就把自家多出來的蔬菜擺在路邊,自由叫賣,打下了搞農貿市場的自發性基礎。1987年,在時任豐臺工商管理所所長田振梅的指導下,在村裏主管農業的張玉璽,去大鐘寺考察後,決定在新發地也建一個市場,解決新發地村民賣菜難的問題。當時除了美好的想法外,幾乎一無所有。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憑着一種戰天鬥地的精神,張玉璽帶着14個青年,用各處籌集的15萬元,圈下了15畝地,一翻收拾整理後,硬是把市場建起來了。

在幾代人的頑強拼搏和艱苦奮鬥下,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商賈雲集,交易繁榮。90年代初,很多商戶春節無法回家,在市場留守賣貨,無處喫飯。市場領導發現後,組織管理人員從家中煮好餃子,送到這些商戶手中,讓商戶們有了家的溫暖,從此,春節煮餃子成爲新發地不變的傳統。食品安全檢測沒有經驗,市場便派出小組到澳門去學習,隨後成立檢測中心,讓首都農產品的安全有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商戶們的貨車在途中遇到麻煩,市場立刻派出人手火速前往,幫助處理。有的商戶剛開始做生意,手頭緊張,恰遇家中母親病重,市場得知詳情後,從財務拿出現金,送到商戶手中,治病救人是關鍵。商戶們在生意中遇到困難了,產地收貨難,貨款緊張,火燒眉毛之時,市場總是第一時間出手相助,從不怠慢。

經過30多年的耕耘,市場培育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業、有社會責任心的商戶,這些商戶都是90年代走出家鄉,來到北京努力打拼的一代人,他們在創業之初,幹過很多苦差事,擺地攤,洗盤子,當保姆,賣燒餅,蹬過三輪車,做過裝卸工,但是到了新發地以後,他們的命運就和農產品流通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大多來自農村,對果蔬等農產品再熟悉不過,憑着喫苦耐勞的品性,他們起早貪黑,不捨晝夜,持之以恆,終於在新發地紮下了根,成爲首都菜籃子、果盤子的中流砥柱。

回望三十三年,這是一個人性空前解放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時代,前所未有的矛盾、衝突與機遇交織,在這個廣闊的平臺上,大家收穫了成功,完成了商業、貿易和社會責任的完美融合。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每一次潮水湧來,都是對企業核心價值的重大考驗。98年洪水賑災,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奧運保供、2009年60週年大慶保供、2012年特大暴雨穩價工作、2019年70週年大慶保供、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我們都始終如一,全力以赴,勇擔社會責任。

北京是一個農產品輸入型城市,90%的農產品來自全國各地,每天2萬噸的蔬菜和2萬噸的水果,經由新發地市場進入北京市民的餐桌,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消費體量。新發地市場將關口前移,在全國建立了300多萬畝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從田間地頭嚴把食品安全關。在這個產業資源的基礎上,市場主動作爲,在蘭考探索出“市場抓兩端,農民幹中間”的扶貧模式,並在19個省、78個貧困縣複製推廣,共帶動36萬人脫貧致富。如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新發地將繼續在扶貧積累的經驗之上,狠抓產銷一體化建設,降成本,提效率,助力農產品主產區實現鄉村振興。

疫情之後,各行各業都在發生深刻變革,農產品流通行業也不例外,新發地市場順勢而爲,在各地建立農產品保供安全倉,整合農產品物流、倉儲資源,在產地建立品控、質檢、分選、加工中心,構建產銷雙向流通體系,提高首都農產品供應的可控率和安全性,並與京東、滴滴、韻達等物流大鱷建立合作關係,完成行業優質資源的整合。直播經濟成爲新的趨勢,市場更是積極融入,探索新的可能性,建立新的秩序,搭建新的平臺,幫助商戶們開拓更多的渠道。努力通過市場需求端的變化,反向塑造標準化、品牌化的更加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鏈,讓種植者實現小康,讓消費者得到健康。

從建場之初,新發地就一心爲農,以赤誠之心,擔社會重任,圖百年基業。如今,33歲的新發地市場,正值青壯年,滿腔熱血,鬥志昂揚,在天下大農的路上勇往直前。

謹以此文,向新發地市場的前輩們致敬,向新發地市場的商戶們致謝,向新發地市場的職工們致意。前路漫漫,未來可期,乘風破浪的新發地人,定會開創新的輝煌,向這個美好的時代,交付完美答卷。

(撰稿:童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