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炒幣風險巨大 從嚴監管大勢所趨

記者:張勤峯 彭揚

近段時間,比特幣再次走出瘋漲之後又暴跌的“過山車”行情。在價格頻繁暴漲暴跌,反映投機炒作異常狂熱之餘,圍繞虛擬貨幣展開的違法犯罪活動亦不斷被曝光,促使各方進一步審視對虛擬貨幣的監管問題。事實上,加強對虛擬貨幣交易監管正在形成更廣泛的共識。最近,比特幣交易再次遭到一些大型商業銀行的“封堵”,可能蘊含從嚴監管新信號。

價格暴漲暴跌幾乎與虛擬貨幣交易如影隨形。這一特徵在過去兩個多月展現得淋漓盡致。3月伊始,比特幣歷史性地突破6萬美元大關,4月中旬又從最高接近6.5萬美元的高位掉頭急跌,在一週多時間裏跌去近三成市價。近幾日比特幣再度開啓跳水模式。5月15日,比特幣價格跌破4.6萬美元,幾乎回到3月上漲前的位置。

價格大起大落反映出虛擬貨幣投機炒作盛行,蘊藏巨大風險。比特幣並非貨幣,從性質上看,它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比特幣交易作爲一種互聯網上的商品買賣行爲,普通民衆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自由。不過,比特幣與金融商品有本質區別,其沒有實際價值支撐,不具有主權信用和商業信用,交易定價很大程度上源於投機炒作。普通投資者參與可能面臨巨大交易風險。有人曾統計,從2016年到2020年末,比特幣累計下跌20%及以上的情況,總共出現了10次;下跌30%的情況出現了7次;跌幅超過48%的情況共有4次。

不止是交易風險,近年來,圍繞虛擬貨幣展開的違法犯罪活動也呈現上升勢頭。《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曾提示比特幣交易可能帶來的三大風險:一是比特幣的網絡交易平臺、過程和規則等都缺乏監管和法律保障,容易產生價格操控和虛假交易等行爲,其賬戶資金安全和清算結算環節也存在風險;二是比特幣價格缺少合理的支撐,容易淪爲投機炒作工具,甚至“泡沫破裂”;三是其資金流向難以監測,爲毒品、槍支交易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有媒體報道,日前遭遇黑客勒索的美國最大成品油管道運營商,就被迫以虛擬貨幣支付了贖金,此舉亦促使有關方面進一步審視對虛擬貨幣的監管問題。

近期,國內某股份制銀行禁止賬戶用於比特幣交易引發輿論熱議。該行在聲明中稱,此舉是“爲保護社會公衆的財產權益,維護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防範洗錢風險”。這並非金融機構首次“封堵”比特幣交易。在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後不久,2014年國內十餘家商業銀行紛紛宣佈禁止比特幣交易。

比特幣相關交易正面臨全球日趨嚴格的審查監管。目前已有多國監管部門或明令禁止交易、或出臺政策嚴加限制。近年來,國內有關部門始終保持對虛擬貨幣交易的監管高壓,並有持續加碼的態勢。

在部分觀察人士看來,時隔多年,近期金融機構再次對比特幣交易出手,可能釋放了從嚴監管的新信號。對此,虛擬貨幣交易參與者特別是投資者應給予重視。目前,境內已沒有比特幣交易場所,“翻牆”到境外交易比特幣沒有消費者保護措施,一旦遭遇風險,後果只能自負。總之,炒幣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