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募評點葉飛“爆料門”黑產鏈條:“極少部分高收益,大部分最後虧沒了”

週末葉飛“爆料門”,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葉飛提及的此類“市值管理”,實質是“坐莊”,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這是A股市場長久以來的黑色利益鏈。

“在我所從業的7年中,遇見過非常多此類上市企業和很多機構找我們溝通的案例。”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表示。

“非常多ST企業之前都進行了多輪次此類操作。”林佳義說。

據林佳義介紹,通常一些小市值且有質押,有減持需求的企業,有較大比例會選擇與市場一些資金進行此類“市值管理”的業務,利用資金優勢影響股價,以此達到各種目的。

“這在內地和全球都是較爲常態的現象,在中國證券市場目前發展階段,更加多。”林佳義坦言。

林佳義介紹,這類“市值管理”的操作方式,主要是通過資金量優勢影響股價達到收割散戶。通常都是約定鎖倉,然後通過增量資金拉抬達到相應股價完成相應減持或質押操作。

最終,“即使有部分成功收割了散戶的,但最後也因爲其他事情破產了。”林佳義說,這是由於,一旦被ST,大概率就是財務無底洞。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這類“市值管理”操作,一般有契約協議,會按次序退出。在完成上市公司股東需求後,接盤機構再退出。也可以多準備幾次所謂的利好消息,來吸引散戶推高股價,使接盤機構完成退出。

但這種操作下,參與接盤拉抬股價的機構,最後往往沒有好結局。

“參與機構極少部分獲得高收益,大部分最後都出問題,虧損概率很高。即便早期高收益,最後還是虧沒了。”有私募人士表示。

原因是,“模式過於短期,而且是負和博弈,企業基本面盈利無法支撐,是無源之水。”上述人士說。

對此類“市值管理”,林佳義表示,“據我們對近200年證券歷史的研究,幾乎所有開展此類業務的人最後都破產了,包括在美股1970年代及以前也有無數案例,AH股過去十多年此類案例比較普遍。”

“如果私募或外面合作資金,沒辦法高位退出,甚至虧了,那麼利益問題就大了。”一位私募人士說。

而葉飛就碰上了這種情況。

根據葉飛表述,接盤方接1000萬,可以拿65萬好處費,葉飛收5萬介紹費。

葉飛爆料的中源家居,一季報顯示,民生證券新進55.23萬股,按3月31日的26.26元的收盤價計算,大約1450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這類接盤資金來源多樣。有用別人資金的,如某些私募,或者拉公募合作,也有融資的,不一而足。 

“都是想短賺一把爲主。”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按葉飛說法,這次是在下家接盤後,上市公司或盤方沒有按約定拉抬股價,並且股價暴跌,給接盤機構造成損失,並且沒有按約定支付相關的保證金。

這次葉飛爆黑幕,很有點“魚死網破”的味道。有業內人士分析,葉飛應該是破產了,財務問題無法解決,才採用此類自曝方式,而以前此類“坐莊”現象不少,但很少有人爆出來。

葉飛爆料的公司包括中源家居、昊志機電、東方時尚、今創集團、衆應互聯、維信諾、華鈺礦業、祥鑫科技,隆基機械、法蘭泰克、城地香江等10多家上市公司。

另外有4家券商券入,包括申萬宏源、恆泰資管、民生證券和天風證券。

這些葉飛“爆料門”涉及的基本都是小市值公司,5月17日(週一),上述11只個股全部暴跌,甚至過半跌停。而整個券商板塊也成爲當天的領跌板塊。

上述葉飛爆料的各家公司不少出面否認有“市值管理”現象。

而對於參與“市值管理”的接盤機構,一位私募人士說,“大部分機構不會參與這種操作,主要是沒渠道參與,畢竟都是私底下撮合,效率低。而且虧損率高,專業幹這個的機構,多幹幾單也就破產了。”

監管更嚴格透明的公募,現在甚至爲了自證清白,有的開始一刀切地禁止投資小盤股。

在葉飛爆料後,週末就有傳聞,說某公募要求投資標的的市值大於200億,20日平均日成交額5億以上。

“葉飛事件最近鬧的沸沸揚揚,我們認爲,首先該事件長期利好A股,監管必定嚴查,斬斷坐莊和機構利益輸送的黑鏈條,提倡價值投資纔是投資正道。其次,該事件會導致A股進一步‘港美股’化,這些做莊股都是總市值小、成交量小的小盤股,公募爲了自證清白,可能一刀切地禁止投資小盤股。”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說。

A股的分化可能有加強的趨勢。“機構抱團大盤股的現象會加強,小盤股會缺乏機構參與,流動性進一步下降,建議普通投資者規避。”胡泊說。

“不排除接下來會出現小盤股殺跌現象,但泥沙中也有真金,錯殺的優質小盤股因爲流動性折價,有更高的投資價值,但這是小概率,需要火眼金睛來辨別。”胡泊說。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也表示,這類“市場管理”主要在一些中小市值,基本上是50億市值以下的品種中存在。一般在市場上行、流動性寬鬆、投資者情緒好的時候出現頻次會多一些,但整體來看這類“市場管理”發生頻次相較於早前下降比較明顯,但隱祕性和複雜性有所提升。隨着法規逐步完善、監管趨於嚴格、投資者風險意識提升,特別是註冊制穩步推進後,中小市值品種的炒作空間壓縮,這類“市值管理”的操作會呈現空間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的格局。

林佳義認爲,投資應該堅持正心正念,通過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並投資高性價比企業,爲投資者帶來持續的複利增長,而不是通過資金優勢博弈收割散戶。

對於投資人,林佳義建議,一定要選擇基本面過硬,且估值合理的企業而進行配置。

(作者:龐華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