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材料,不外乎人、事、景、物、情、理等,每一方面的材料大都來源於生活。

學習寫作,一定要關心生活,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積極投身到生活中去,在色彩斑斕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捕捉豐富的寫作材料。材料最直接的獲取手段就是觀察。


一、觀察是人們認識生活的基礎

文章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寫文章就是對生活的觀察、分析、思考、表達和展現。想要認識生活,豐富生活,就必須認真觀察生活,通過觀察獲取大量的信息,讓社會生活的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來。

許多寫作者總感覺生活單調乏味,沒有什麼好寫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善於觀察生活,分析生活,思考生活。

學習寫作,寫作技巧方面的東西不能不學,但更應該在觀察力的培養上下苦功夫。

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別之上。

魯迅先生說:“此後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

可見,觀察在寫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記敘文以記人敘事爲主,觀察顯得尤爲重要。不觀察事物,或者觀察不夠精細,就不會對事物有更深的瞭解,也不會有對事物具體形象的反映。觀察不深入,沒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把握不住生活的底蘊,就反映不出生活的本來面貌。

寫議論文、說明文等,同樣也離不開觀察。寫議論文離不開理論知識的學習,但觀察依然是議論文的寫作基礎。

只有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入生活實際,仔細觀察和調查,認真分析和研究,掌握豐富的寫作材料,才能提煉出有針對性的深刻論題,才能擁有強大的極富說服力的論據,才能獲得有典型意義的議論形象。


二、觀察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事物的本質特徵,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性。

世界上的事物紛繁雜亂、豐富多彩、變幻無窮,但都以獨特的面貌相互區別。這是觀察事物的基本要求。

同樣是雨,有大雨、小雨、暴雨、雷陣雨、毛毛雨,各有各有形態,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意境。

同樣是人,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高有低,有大人有小孩,形態各異,性格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條件下,也會出現“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複雜狀況。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善於把握事物特徵的觀察能力。只有認真觀察,把握了事物的特殊性,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真正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才能真正描述出形態各異的事物形象,才能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我們可以在經常走的路上,每天找到一點自己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特徵。

我們可以每天用文字給自己周圍的人進行畫像,特別是要描繪出那些沒有人關注到的細節和特徵。

我們可以用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沒有用過的語言,對某個物體或某個景色進行描述,真實地寫下來,確保表達準確、生動、不走樣。

觀察就是要做到這樣,在把握事物細節和特徵上下功夫,不斷培養觀察的敏銳性、準確性和細微性。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性,纔算是真正把握了事物的形象,用準確語言再現出來,才能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三、觀察要和思考相結合

觀察就是“看+想”的過程。它不同於一般地看一看、聽一聽,而是用眼睛科學地觀察世界,既要仔細觀察,又要用心思考。

通過觀察獲取的寫作材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生活中直接獲取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觀察到的素材經過頭腦思考形成的思想、觀點和情感。

思考是觀察的關鍵組成部分和重要的環節。觀察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客觀素材和主觀思想之間的相互聯繫,達到主觀和客觀的有機統一。

光看不想,只能獲得一些零碎的感性材料。文章筆下無物,或者寫得不具體,不生動,不深刻,大多是因爲在觀察時沒有邊看邊想,只有所見所聞,沒有所思所想,材料沒有觀點統帥,素材自然也就變不成文章的血肉。


四、觀察要有所發現,有所得

觀察力就是發現力。觀察就是從普通生活中,從平凡事物中,發現一般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新鮮東西。

羅丹曾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要想發現與衆不同的美,就必須多去觀察,多加鍛鍊,練就一雙能見微知著、洞幽觸微、高瞻遠矚的慧眼。

福樓拜曾經對莫泊桑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去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見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裏,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因爲人們用眼看事物的時候,只習慣於回憶起前人對這事物的看法。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挖掘它。”

觀察就是要有這樣的發現力。要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目不轉睛地看,全神貫注地想,使自己的全部身心和觀察對象融爲一體,從而得到別人過去沒有發現到的東西。這也是觀察的最終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