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這裏是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版圖上,這裏是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裏,正是中國第一灣——粵港澳大灣區。

  風起南海,潮湧珠江。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處處可見奮鬥者身影,處處湧動着生機活力,奮力書寫着新時代“春天的故事”。

  大灣區,大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珠三角九市,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迴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基礎條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於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對於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推動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作用。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近4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粵港澳大灣區既堅守“一國”之本,又善用“兩制”之利,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積極作爲,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的目標逐浪前行。

  大灣區,大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建設熱潮澎湃、快速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在大灣區,一個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在大灣區,各類科創資源高度集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在大灣區,各城市握指成拳、組團發展,“城市圈引擎”呼之欲出。在當前風高浪急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大灣區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灣區答卷”——到2020年底,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廣東珠三角經濟總量近9萬億元人民幣、香港約2.7萬億港元、澳門約1944億澳門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經濟總量與意大利、加拿大、韓國不相上下,高於舊金山灣區;廣東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衆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大灣區,大未來。從今年開始,我國進入“十四五”時期,這是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新徵程上,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了新機遇,大有可爲,也大有作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明確要求,強調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爲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粵港澳三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必將朝着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的目標不斷奮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打造出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

  灣區潮湧千帆競,奮楫爭先正當時。面向未來,粵港澳三地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膽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定能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鑄就新的時代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