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微信用戶私域流量潛力,拼多多已進行過一輪,更深度的挖掘,似乎只有騰訊親自下場。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蘇楠

編輯:陳澗

設計:布冬

編輯助理:朱智琪

微信視頻號被視爲要對標抖音,5月份上線的購物號,意味着騰訊要重拾電商?

騰訊雖有喫soso後悔藥先例,然而電商和搜索競爭格局迥異,日趨固化,騰訊不會貿然出擊,再次重兵佈局。

表面上看,微信試水購物號,幫助品牌商激發12億用戶消費潛力,同時探索拼多多後的社交電商新玩法。

事實上,兩年半前,騰訊向產業互聯網戰略轉型,成績如何,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次試水購物號,似乎是要緩解騰訊在產業互聯網上的焦慮,但它能擔起突圍重任嗎?

購物號是什麼“號角”?

活躍用戶超過12億的微信,產品一舉一動都牽動億萬用戶的心,而在商業上的探索,更是能攪動江湖。購物號是騰訊進軍電商吹響的號角嗎?

首先來認識一下購物號。

“購物號”是基於騰訊惠購的小應用,並非獨立小程序。而騰訊惠購是騰訊推出的優選品牌好貨小程序,於去年12月低調上線。在騰訊惠購中,點擊品牌名稱可以跳轉到相應的官方小程序。

▲騰訊惠購上的商品統計。

根據無冕財經特約研究員統計,騰訊惠購目前共有11大類目錄,即超市生鮮、休閒零食、家居百貨、餐飲美食、美妝館、男裝館、運動館、鞋包館、女裝館、嬰童館、醫藥館,截至5月15日,共計354家品牌商入駐。

以“餐飲美食”品類爲例,包括星巴克、哈根達斯、肯德基、麥當勞,也有國內品牌瑞幸咖啡、奈雪的茶和喜茶等快消品牌。

而“購物號”,是微信用戶從騰訊惠購商家中選擇商品,放在自己的小店鋪中。新用戶可以領6元紅包,級別過低的用戶,首批只能選擇四個產品上架,且三天之內不能更換產品。作爲“店主”,可以將產品發佈到微信羣或微信好友,專屬價和市場價相比,有極高折扣。購物號暫時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如果不是無冕財經特約研究員級別過低,應該是測試階段還沒有開放,以後應該會開放此功能。

整個流程體驗下來的感受是,騰訊惠購頁面夠簡潔,品牌商數量有限,用戶不會陷入選擇焦慮。系統對用戶進行分級,最低級別暫時只能推薦4個產品,也有點飢餓營銷的味道。雖是微信用戶,騰訊也給初體驗者6元紅包,作爲“拉新”成本,即便紅包24小時內有效,也算有誠意。

▲騰訊惠購頁面截圖。

不過,作爲購物號“店主”,更關心的應該是,將產品推給朋友,朋友獲得實惠,然而店主並未因此獲利。也就是說,目前系統還沒有見到清晰的分傭機制回饋店主。這自然會影響店主的推薦行爲。店主將產品推給朋友,對方自然以爲這是“無利不起早”,實際上店主背鍋,完全是自帶乾糧。

大致可以總結,騰訊惠購是一個小程序廣場,現有300多家精選品牌商入駐。購物號不是獨立小程序,是騰訊爲了挖掘微信用戶私域流量潛力,在社交電商上做出的一次嘗試。

“內卷”拼多多?

不少喫瓜羣衆有疑問,騰訊又要做電商了嗎?

之所以說“又”,是因爲騰訊曾經在電商上砸了大把銀子。2005年,騰訊拍拍上線,一年後就成爲和淘寶、易趣並列的三大C2C平臺,並在2007年2季度超過易趣,成爲第二大C2C平臺。

拍拍通過QQ數億用戶導流(那時微信還沒上線),按照國內商業互聯網多年生存邏輯,在細分領域如果能做到前三,基本就能站穩腳跟,融資比較容易,上市也就水到渠成。

但電商領域有點例外,淘寶天貓一枝獨大,對手難以挑戰。京東以家電作爲突破口,更爲重要的是,建立自有的物流帝國,用“多、快、好、省”定位,佔據用戶心智,纔在電商紅海中殺出重圍。

歷史業績顯示,騰訊電商收入(含自營業務)2012年-2014年分別爲44.28億元、97.96億元和47.53億元,2013年即便比2012年翻倍,但和阿里巴巴2013年總收入345億元(純服務收入)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2014年3月,就在京東上市前夕,劉強東和馬化騰走到一起,京東和騰訊達成戰略合作。騰訊注資京東的同時,將拍拍網作爲交易一部分,打包給京東,以此換取京東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拍拍完成了其最大的歷史使命,成爲京東控制的子公司。京東對拍拍網C2C模式是否能杜絕假貨,始終難以放心,於是決定2015年底停止拍拍網,並於2016年4月初徹底關閉。

拍拍網成爲電商先驅,在商業歷史長河中,沒有激起太多浪花,在資本指揮棒下,團隊留下遺憾。畢竟騰訊電商業務和阿里電商,不是雲泥之別,也曾有機會縮小差距。

劉強東後來也反思,大意是拍拍網本來可以運營得更好,但匆匆關閉,似乎是一大損失。畢竟拍拍前後營也近10年,品牌效應還在。

就在投資京東前,騰訊將搜索soso業務交給搜狗,並取得搜狗的大股東地位,但是控股權依然留給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具體操盤是王小川。

企業對外投資,即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在海外更早流行。在過去十年,阿里巴巴和騰訊保持了較高烈度的投資。

2011-2020年,騰訊投資現金流總額爲7600億元,阿里巴巴爲7944億元,基本相當。同週期,騰訊經營現金流爲7561億元,阿里巴巴爲9170億元,相對而言,騰訊幾乎把每一塊經營得到的現金,全部拿去投資;而阿里巴巴把經營現金的86%去投資。

▲騰訊與阿里巴巴現金流比較。

騰訊和阿里巴巴作爲CVC大戶,行事風格迥異。

阿里總會尋求100%持有,餓了麼、優酷、UC等無不如此。

騰訊選擇的是另一條路,即作爲戰略投資者,出錢出資源,享受財務收益,不干涉被投方自主權。而騰訊在實踐中發現,不需要事必躬親,把自己無法做好的業務,交給戰略伙伴來做,同樣可以獲得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無論是原來的QQ,還是現在的微信,流量有兩大去向,一是在內部流轉。騰訊最大收入來源於增值服務,網絡遊戲和社交應用帶來的收益,這得益於數億活躍用戶的需求被激發和滿足。騰訊在自我運營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功。

其二是外溢,騰訊手中兩大王牌QQ和微信,累計活躍用戶近20億(有重合),即便有5%用戶導流至戰略合作伙伴,也有1億,2014年對京東或是錦上添花,但2018年對拼多多也許就是雪中送炭。無論如何,騰訊通過賦能戰略合作伙伴,自證獨立運營成功之外,在投資上也能取得成功。

微信“支付”中,騰訊的“朋友圈”有:京東、美團、拼多多、唯品會、蘑菇街、轉轉二手、貝殼找房、滴滴出行、同程藝龍(提供酒店和機票)、貓眼,共“十大金剛”,有純電商,也有生意本質是電商(美團、貓眼)。至於滴滴,提供出行服務,實際上是一種撮合交易,說到底也有電商平臺基因。

騰訊成就了一組大塊頭電商類公司。截至5月16日,美團、拼多多、京東、貝殼、唯品會最新市值分別爲14852億港元(1910億美元)、1483億美元、1062億美元、592億美元、171億美元。滴滴沒有上市,市場估值在8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半個電商概念股快手,市值9225億港元(1200億美元)。

這七大公司,市值(含估值)總和已經達到7200億美元,穩穩超過阿里巴巴集團市值(5680億美元)。無論是京東、拼多多、唯品會,還是滴滴,要麼在電商直接對決阿里巴巴,要麼在第二戰線如美團在外賣板塊力壓餓了麼,同時美團和滴滴在出行領域阻擊哈囉。

▲騰訊系與阿里巴巴市值對比。

投資相當於再造一個騰訊,這使得騰訊收入、淨利潤長期低於阿里巴巴,但市值也有一爭高下的資本。並趁着螞蟻集團上市折戟後,騰訊市值力壓阿里巴巴。

7年前,騰訊徹底放棄電商。7年後,騰訊惠購以及購物號出現,意味着騰訊電商要“死灰復燃”?當然不是。

騰訊旗下電商如拼多多、京東、唯品會或許因爲業務佈局,偶爾擦槍走火,但作爲盟主,騰訊還要一碗水端平,不會涉足電商。

雖然前有搜索賣了之後,又私有化搜狗,算是買回,但騰訊系再無其他夥伴做搜索業務。百度獨大短時間難以改變,360搜索也乏善可陳。

所以,購物號看似走的是社交電商那條路,和拼多多發家的模式極爲類似,但騰訊親自動手來“內卷”拼多多這件事,馬化騰不會做,張小龍也不能做。

那麼,騰訊此時上線“購物號”,向外界傳遞了什麼信號?

緩解何種焦慮?

把時針撥回到2018年9月30日,即國慶前,騰訊宣佈戰略轉型,從消費互聯網進軍產業互聯網。以前,騰訊主要在C端用戶身上掙錢,以後要以B端生意作爲突破點。

如今兩年半(10個季度)過去,騰訊戰略轉型的效果應該可以盤點了。只是財報上的數據,似乎對此還“欲說還休”。

以騰訊2020年財報爲例,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收入爲1281億元,超過網絡廣告收入的823億元,不過騰訊並沒有分拆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具體構成,因此騰訊在過去兩年半中,究竟從企業端得到多少收益,也就成謎。

▲騰訊2020年收入構成。

騰訊企業服務中的重要板塊,也有云服務。

阿里巴巴倒是每個季度都會亮肌肉,在財報中披露雲業務收入情況。2020-2021財年,阿里巴巴雲業務收入601億元,同比增長50%。對比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增長26%,增速幾乎是騰訊的兩倍。

至於騰訊雲收入規模,可以從第三方統計機構大致測算。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84億美元,同比增長51%。阿里巴巴、騰訊、華爲、中國電信、亞馬遜(AWS)仍位居前五,總體市場份額達到76.7%,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7%。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企業份額佔比,圖片來自IDC。

Canalys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共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阿里雲排名第一,市場份額上漲至46.4%,同期騰訊雲市場份額爲18%。多個獨立機構統計的結果顯示,阿里雲大約是騰訊雲市場份額兩倍左右。

馬化騰發出向產業互聯網要突破進軍的宣言,還言猶在耳,然而企業服務端成績單卻難獨立展現。微信作爲國內第一大網民集結地,理論上可孕育無限的商業可能,“購物號”是所有品牌電商新增流量的一個有效補充。

深度挖掘微信用戶私域流量的潛力,拼多多曾經進行過一輪,成就1500億美元市值的電商平臺,活躍用戶超過阿里巴巴,成爲電商第一。而更深度的挖掘,似乎只有騰訊親自下場。

拼多多和阿里巴巴,通過撮合交易帶來營銷收入,騰訊若基於微信端的社交電商勢必企業收錢,是在產業互聯網耕耘的實驗田。可以預見的是,微信要緩解騰訊在產業互聯網上的焦慮,視頻號、購物號以及其他新應用,還會陸續推出。

當微信不斷嘗試時,騰訊2B戰略能取得重大突破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