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十四五: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工作首要工程

“十四五”時期,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約3.5萬億元。

5月19日,《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正式發佈。未來五年,廣州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同時,將進一步加強與深圳、佛山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

根據《綱要》,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4%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

《綱要》強調,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切實推動廣州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爲技術和產業發展優勢,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支撐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針對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問題,廣州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李江表示,廣州探索將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南沙周邊地區打造成各具特色的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特區”,探索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梗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綱要》提出,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爲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成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具體而言,廣州將構建“3+5+5”梯次發展格局,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五大新興優勢產業,前瞻佈局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天然氣水合物、納米科技等五大未來產業。

2020年,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爲30%。廣州市社科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楊代友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分析,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與規模都提升很快,這與廣州在政策支持、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密切相關,比如廣州着力打造10個價值創新園區,基本上都是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佈局和發展,也是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按照這樣的增速,到2025年突破1.2萬億元的目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州市新登記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NEM(新能源、新材料)企業戶數分別同比增長56.4%、47.5%。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441億元,同比增長43.3%,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1%,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醫藥製造業在檢測試劑等防疫物資帶動下同比增長29.1%,比2019年同期增長32.0%;電子產品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26.8%,比2019年同期增長11.8%。

楊代友表示,接下來廣州需要進一步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除了新的產業投資,傳統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也很重要。此外也需要加強落實相關產業政策的實施效力,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聚集,培育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同時,要發揮龍頭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帶動連接上下游產業,形成包含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內的空間聚集,增強產業發展的韌性與安全性。

加強區域協同打造產業集羣

區域協同創新是廣州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的重要抓手之一。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宏偉在發佈會上表示,加強區域協同創新,與佛山聯合打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羣,與深圳聯合打造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羣。

在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方面,張宏偉表示,篩查重點產業鏈缺鏈、斷鏈環節,制定產業鏈重點環節招商目錄。重點加強與深圳、佛山、清遠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協同,統籌協調產業鏈關鍵節點佈局。發揮產業鏈工作聯動協調機制作用,圍繞主導產業加強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及項目,推動現有龍頭企業、重大項目釋放更大產能。

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2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決賽優勝者進行公示。其中,廣州協同周邊城市打造的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羣、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羣、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羣三個集羣入選。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綱要》對市場能起到引導作用,實際上很多珠三角企業的生產經營已經跨越了地域限制,企業可以根據各地對共建產業集羣的指導意見,去鑑別和確定自身的產品戰略以及重點拓展領域,包括研發、銷售、物流等,都有助於形成更清晰的規劃。

“跨區域共建產業集羣將對上下游產業鏈的調整重構產生影響,這也會給企業之間帶來更多合作機會,根據本地產業鏈發展的實際情況做一些對接工作,從而更好地推動城市間的融合發展。”林江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