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齡化成基本國情,如何從萬億藍海“分得一杯羹”? 

文/李丹

“老齡化已成爲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佈後,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如是表示。

事實上,早在七普數據公佈以前,我國養老產業已然被視爲萬億藍海市場。僅剛剛過去的2021年1月至4月,新註冊養老相關企業數量就達到了1.7萬,同比增長65.5%。

對於決心進入養老行業的企業來說,如何踩準政策節點?如何構建自身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戰略?5月13日,和君集團康養事業部首席研究員楊圍圍在《中國經營報》企業智慧生長指南系列直播課中對上述問題做出瞭解答。

養老產業發展的三大“引擎”

在楊圍圍看來,要進入康養行業,企業應該把握三大要素:政策基調、所在地人均GDP和人均老齡化率情況。

“無論在哪個國家,康養產業發展對政策(尤其是支付端的政策落地)都具有高度依賴性。”爲了更好展現政策沿革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楊圍圍對近十年來的康養產業政策進行了梳理歸納。

2016年以前,政策以“搭建養老體系和框架”爲主基調,鼓勵所有社會資本進入到養老服務賽道。彼時,行業迎來快速的規模擴張。2016年以後,在鼓勵提供康養服務的同時,政策開始對匹配性業態(人才、智慧、器械等)提出要求,行業開始由“量”向“質”、由“醫養”向“醫康養”轉變。

楊圍圍介紹,所謂“醫康養”,指圍繞養老剛需去探索縱深發展方向,如護理服務、康復服務、健康管理等。在她看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醫康養”仍然會是行業發展的關鍵詞。

在政策導向之後,第二個刺激康養產業發展的因素是人均GDP。楊圍圍指出,康養企業的發展情況和所在地的GDP直接相關,即所在地人均GDP越高,企業發展情況越好。“即便是像無錫、南通這樣的三四線城市,因爲人均GDP可觀,其養老企業的發展可能會優於二線城市。”

爲了量化康養行業發展和人均GDP的關係,楊圍圍給出如下數據: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人體健康和社會工作行業會處於持續上升期;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或者在8000~13000美元之間,康養類服務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當人均GDP達到13000~24000美元時,會出現骨幹、龍頭型大規模企業,且企業自身能夠形成獨立的供應鏈體系,“這將是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的一個標誌”。而當人均GDP超過2.4萬美元時,楊圍圍指出,行業發展將進入穩定期,屆時,產業集中化程度會變高,寡頭企業開始出現,形成強強聯盟。

第三個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是人均老齡化率。“美國養老產業爆發的節點在於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2%。”楊圍圍指出,目前我國正在逼近深度老齡化的節點,屆時,養老產業同樣將迎來爆發性發展。

識大局,找定位

摸準行業現狀才能更好找准入口。

楊圍圍介紹,從2013年至今,養老產業發展是事業化和產業化並行的。因此,行業經歷了從“混亂的競爭期”到“理性的競爭期”,再到目前“聚焦核心經營能力、管理能力的成熟競爭期”的階段。

現階段,剝離區域因素,楊圍圍將已經入局的康養企業分爲六大類,“不同類型的企業戰略打法不同”。

首先是國企、央企類。楊圍圍指出,這類企業一直是養老行業的核心參與主體,具備相關利益者多、倚靠資源型戰略兩大特徵。一方面,這類企業在產業和戰略佈局中會更多側重於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在佈局城市和業務線時,他們會更多向資源優勢傾斜,比如中國城通以存量資產爲佈局契機,中國人壽以保險類資本爲契機。

第二類是保險類企業,如泰康、太平、太保等。在楊圍圍看來,這類企業的養老戰略佈局以協同主義(即保險銷售)爲主,其客羣定位基本上偏向中高端。

第三類是地產類企業。楊圍圍指出,地產類企業入局康養之後,不排除從起初的“地產+”向“+地產”模式轉變,甚至有可能剝離主業,成爲康養產業的運營方。對於這類企業而言,多業務融合是共性特徵,即與地產、物業服務配合,涉及到旅居、旅遊、醫療等多元業務等。

第四類是資本類企業。“這類企業在進行業務選擇的時候,更多會考慮到投資時序、投資需求,在長遠投資的同時,謀取在及時變現的賽道選擇上着重投資。”

第五類是上市類企業。“上市類公司的核心戰略目標是對接資本市場。”在楊圍圍看來,七普數據公佈後養老概念股的新一輪上漲就是其“對接資本市場需求”的體現。

第六類是運營服務類企業。楊圍圍指出,這類企業在進行戰略選擇時,其業務是遍佈產業全生命週期的。因此,這類企業在運營服務這個細分賽道里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標準化、連鎖化和規模化特徵。

如何在六類企業構成的康養版圖中找準切入口?

楊圍圍的建議是,弄清楚自己有什麼,即企業的內部環境:具備資金優勢的從資金端切入,具備運營優勢的從運營端切入,具備人才儲備的從人才端切入。

而具體到企業的發展戰略,楊圍圍認爲,無外乎是回答四個問題: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怎麼去?

(編輯:黃玉璐 校對:張國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