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商道》:做生意不爲賺錢是忽悠還是真理?

袁敏

相聲裏說,你以爲有錢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爸爸的快樂你想象不到。

這句話聽着好像很搞笑,仔細想想有一點道理。

所以,今天說說《商道》的故事。

不是作家崔仁浩寫的《商道》,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商道》。這是一部韓劇。

不知道有多少讀者喜歡看韓劇,反正我很少看。但這部韓劇,我居然看完了。

50集,只講了一句話:

做生意不是爲了賺錢,是爲了賺取人心;做生意不是爲了獲得利潤,是爲了獲得人心。

只不過通過兩百年前朝鮮的一代商聖林尚沃的故事,來反覆說這句話。

記得十多年前在課堂上分享之後,一位學員發郵件給我,說他深有感受,並將在以後的工作中踐行。這讓我很是滿足。忘了說了,這位學員是位富二代,準備繼承家族生意的。所以,老師的快樂很簡單。

當然,不是我講得好,是電視劇拍得好,更因爲裏面傳達的東西具有感召力。老師作爲知識的搬運工,不知道哪句話就撥動了聽者的心。

先看看“商”的含義。說文解字裏說“從外知內也”。我的理解,從你做的事,就知道你心裏是怎麼想的,你的價值觀怎麼樣。有時候,做的什麼事可能都不知道,但你心裏怎麼想的,“老天爺”是知道的。所以“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所以我們要有敬畏之心。

說說背景。

林尚沃的志向本來是做一個翻譯。當年的朝鮮是清朝的附屬國,懂得漢語是一項很好的本領。

所以林尚沃在很小的時候,就到市場上與來自清朝的商人進行交流,他的漢語水平很高,甚至留起辮子,穿上清朝的服飾,就能成爲清朝人,外人很難分辨。

但悲催的是,他和父親被陷害,父親被殺,他也成爲官奴。

好在碰上大赦,他回到一貧如洗的家中。翻譯是做不成了,於是他決定從商,先賺點錢再說。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在西方,在日本,甚至在朝鮮,商人都是“末”流,是被人看不起的。

君子不言利,那是中華傳統的道德準則,在很多國家也是廣爲人們讚揚的品質。

美國18世紀的政治家、物理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通過《窮人理查德年鑑》告訴大家,掙錢不是貪婪,也不是爲了謀生,而是使命,是一種精神,是讓人生絢麗多彩、改變個人命運的最好途徑。現代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通過契約,而非身份,來達成公平交易,這是新世界的規則。時間就是金錢,信用就是金錢,富蘭克林的格言帶來了美國社會對商人的看法。事實上,這也成爲現代中國、日本、韓國社會對商人的看法。

林尚沃就是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大家,他是怎麼在導師的影響下踐行“商道”,終成朝鮮一代商聖的。

電視裏,林尚沃最重要的導師之一,是他學做生意的灣商的都房(也就是帶頭大哥)——洪得柱。

做生意不是爲了賺錢,是爲了賺取人心。林尚沃第一次知道這句話,是從洪得柱的嘴裏說出來的。

林尚沃很想快速賺錢,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所以進入灣商沒多久,林尚沃就想到去買斷錫塊(原材料);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祕密交易(走私),他也自願去;本來是做銅器店的雜工,但林尚沃研究起絲綢的東西,顯然他渴望成功,急於發財。但是洪大爺給他當頭一棒,告訴他買賣東西、賺錢不是做生意。賺取人心、獲得人心纔是做生意。

好像很難理解,但細想一下,也有道理。先說企業,企業的“企”,“人”在上,“人”沒了,就是“止”業。所以管理者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企業是誰的”?要賺取“誰”的心?

這是所謂的戰略,體現的是價值觀。比如說“股東第一”、“客戶第一”、“員工第一”等等。

所以華爲的戰略是“以客戶爲中心,以奮鬥者爲本,長期艱苦奮鬥”。體現在價值創造上,以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體現在價值分配上,是把錢更多地給到員工身上來。所以奮鬥者不喫虧,更何況還有那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同行。

當然,也有公司能夠兼顧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但作爲管理者,需要考慮對這些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進行排序。

排序的結果,就可以用來進行資源的投入或配置。

所以林尚沃買賣虎皮也好,介入銅器和絲綢的買賣也罷,都只能算作“術”的層面。

直到他開始進行人蔘交易之後,纔開始進入“道”的層面。因爲這時候,他開始思考在人蔘交易中,如何保護本國商人、農戶的利益,而不僅僅侷限於自己怎麼賺錢。

講兩個《商道》中的小故事。

先看導師洪得柱。

作爲灣商的帶頭大哥,顯然他賺了很多錢。

這時候,就會有很多鄉親來借錢。當然,這些錢可能借了之後是不會還回來的,所以類似於慈善。

但問題在於,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七個和尚一鍋粥,僧多粥少,怎麼辦。

所以資源分配的方法很重要,而分配方法的背後,則是所謂的“商道”。

一天,有三個人來要錢。所以洪大爺出了一道題。

這道題很簡單:給你一斗和一斗麥,你怎麼過一個月?

甲很誠實,哥們家裏人口比較多,六個人。區區一斗米和一斗麥,讓我撐一個月,你是在開玩笑嗎?但問題還是要回答的,真的要撐,哥們就把這些米和麥熬成稀飯,估計能勉強過一個月吧,當然餓得面黃肌瘦也在所難免。

乙看起來很有規劃。你給我這麼點資源,我要這些資源過一個月,那麼簡單一點,準備三十個袋子,把糧食平均分裝,每天拿一袋。這是典型的平均主義。

丙就比較有意思,按照洪大爺的說法,長得像土匪,回答也很有個性:先把自己喫得飽飽的。這讓洪老闆喫了一驚:然後呢?餓一個月嗎?丙的答案是,當然不能餓一個月,而是會帶着那些米和麥所賦予的旺盛體力,到外頭去找工作來做。

如果你是洪老闆,你會把錢給誰?

洪老闆的答案是,拿50兩銀子給那個長得像土匪的。

很多時候,面對有限的資源,我們會想着平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嘛。但洪得柱的做法卻有所不同,是集中資源辦大事。也就是說,不再侷限於分蛋糕,而是怎麼樣把蛋糕做大。不盯存量,盯增量。

再看看林尚沃。

那是他成爲灣商老大之後面臨的第一次生死攸關的決策。

當年的朝鮮與清朝商人交易人蔘,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交易時間,安排在新年的藥材集會上。

問題在於,作爲需求方的清朝商人結成了聯盟,進行殺價;而作爲供給方的朝鮮商人卻一盤散沙。

林尚沃想維護朝鮮商人的利益,他的手段就是投入巨資把朝鮮商人的人蔘買下來,然後作爲單一供給方與清朝商人聯盟對抗。

朝鮮的人蔘品質很高,是必備的藥材,所以需求是剛性的。問題在於價格談不攏。

林尚沃的成本是65兩銀子,中間人提出的價格是110兩。林尚沃是有的賺的。

但林尚沃的要價是160兩。按照劇情,他不是爲了自己賺錢,而是爲了整個朝鮮商團的利益。但如果不能很快達成交易,一旦藥材市場收市,需求方散去,手上的人蔘就會積壓,林尚沃和他所在的灣商就會破產。

如果是你,你怎麼決策?你會改變初衷,低價出售嗎?

林尚沃的做法是找諮詢。

注意:是諮詢,不是共同決策。也就是說,諮詢方提供的僅僅是“建議”,最後拍板的還得是你。

林尚沃諮詢的對象是石崇大師。他在很久之前就預測到林尚沃的“危機”,所以準備了“錦囊”。石崇大師是不是很像諸葛亮?

“錦囊”打開,只有一個字“死”。相信很多人會懵圈。

所以,中國有易經。你有難題了,起一卦吧。問題是怎麼解卦。

電視劇早就安排好了,所以大家不用擔心。林尚沃的做法是把上好的人蔘燒了。

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這簡直是腦子被門擠了嘛。

問題是買方的心態崩了。那可都是最好的“天參”,那是“剛需”,怎麼辦?別燒了,我們買。多少錢一斤?200兩。

林尚沃贏了。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中國歷史上的“背水一戰”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要想“生”,就要勝利,就要打勝仗。爲了勝利,甚至做好“死”的準備。爲有犧牲多壯志嘛。

商場就是戰場,勝負往往一線之間,最後比拼的是意志力,是能否堅持,是有沒有必勝的信念。

所以林尚沃不但定下了維護整個朝鮮商人、整個人參產業健康發展的目標,而且他通過自己的分析、決策,實現了這個目標,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電視劇也好,小說也罷,終究是虛構的。但背後所刻畫的人性、所傳達的價值觀,又是真實的。我們看到科比打籃球的天賦、能力,但沒有看到他背後做的努力、所流的汗水和所受的傷。同樣,我們看到林尚沃的成功,但更應該想到他所踐行的“賺取人心”的商道。所謂的商道即人道,人道是什麼,是在比較糟糕的時候,能夠挽大廈之將傾。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上市路演中說,好的公司賺錢,偉大的公司賺取信任。誰的信任?客戶的、員工的、股東的,是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林尚沃賺取了誰的信任?個人覺得是朝鮮商界的,是人蔘產業鏈條上的參與者。

所以做生意不爲賺錢,是爲了賺取人心,是爲了賺取信任。當然在賺取人心的基礎上,站着把錢掙了,也是極好的。這也是誠信義利的道理吧。

(作者袁敏爲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會計學博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資信評級等,出版有《資信評級的功能檢驗與質量控制研究》、《企業內部控制規範與案例》等著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