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驚聞噩耗,舉國哀痛。袁隆平把畢生精力用在了雜交水稻的培育創新上,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喫飯問題,而且“爲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身上所釋放的精神卻令人感動。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農業科學家,1953年,23歲的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之後,紮根基層,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爲了解決中國人民的喫飯問題,他嘔心瀝血,把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寫在人民羣衆飯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我們哀悼和紀念袁隆平,就是要學習他立志爲國爲民的追夢情懷。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裏,他依然牽掛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唸的依然是自己畢生追求的夢想。作爲年輕一代,我們要像袁隆平那樣,敢於播散夢想的種子,並讓夢想生根發芽,抽穗結果。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深深紮根於廣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陽光與水分,奮力向上生長,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開出最絢麗的稻花,也要結出金燦燦的稻穀。袁隆平的一生是奮鬥創新的一生。作爲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作爲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袁隆平不僅敢於衝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而且始終淡迫名利,始終奮鬥。面對鮮花與掌聲,他始終牢記自己的“種子夢”。耄耋之年,依然奮鬥不息。“外面天晴還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後,袁隆平還牽掛着第三季雜交稻。敢於有夢,奮鬥築夢,青春追夢。“90”後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裏,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這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創新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砥礪前行。“一粥一飯,當思來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涼,吾輩接棒!”。

“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當靈車緩緩駛出醫院時,在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悲慟高呼中,在車輛的嗚咽鳴笛中,在每個人的淚水中,在湖南長沙,在全國各地,在國內外,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表達一種哀思與緬懷。爲啥袁隆平的離去會觸動億萬人心,關鍵就在於他始終心懷人民,心繫人民的溫飽。面對上世紀60年代的糧食短缺,作爲學農的袁隆平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提高糧食產量作爲了他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專門向錢看。賺錢可以,但要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心裏裝着人民、裝着社會,人民才把他高高舉在頭上。“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始終腳踩大地,專務於偉大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熱愛與擁戴。

世間從此再無袁隆平,但在遙遠的太空,有一顆星星更加閃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們在表達哀思的同時,賡續他獻身祖國和人民事業的偉大精神,纔是對他最好的紀念與追思。(張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