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鬥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爲增強理論自信,推進理論創新,中國理論網特推出系列解讀文章,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淵源,以饗讀者。

正像馬克思所言,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思想與現實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轉化,是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內在張力。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傳播到中國併爲被迫進入現代性起點的中國所選擇和接受,本質上還是由於它具有滿足現代中國改變自身命運所需要的實踐性力量。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日益與中國的現實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相互作用。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充分確證了馬克思主義作爲實踐的理論所具有的改造世界的實踐性品格,也表徵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生成和具體實現。

實踐的哲學與哲學的實踐,始終是近百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追求。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通過實踐標準的重新確立而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得以實現的。以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思考爲前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所成就的中國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踐。馬克思曾言:“感覺在自己的實踐中直接成爲理論家。”在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的實踐探索中,凝結着深沉的理論智慧。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是指導中國道路具體實踐的哲學理論,那麼中國道路就是哲學的實踐,它所實現的巨大的哲學轉化和創新能力,開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模式,成就並創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中國道路所體現的哲學洞見,在以下關係中得到集中體現:一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的理解,不僅是一個具有基礎性和總體性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問題。對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而言,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以唯物辯證的態度處理和對待這一關係。在此意義上,中國道路的要義就在於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圍繞發展這一主題,用“建設的邏輯”代替“革命的邏輯”,通過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充分佔有和辯證否定來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中,重要的是,中國道路既沒有對資本主義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意義採取漠視態度,但同時又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限度具有清醒而冷靜的認知。歷史事實表明,對資本主義文明採取掩耳盜鈴般的無視態度,也就無法從中汲取文明的成分使其充實、轉化並提升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環節,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會喪失了必要的文明基礎;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限度缺乏深刻的把握,就會使社會主義的發展喪失應有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偏離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應當說,中國道路在對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上,在諸如計劃和市場關係等諸多方面的認識和實踐上,超越了教條化、主觀化的知性理解,真正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體現出實事求是、內在超越的實踐哲學態度。

二是政黨、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係。中國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作爲執政黨領導全體人民開展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創造性實踐。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傳統厚重、民族多元一體、人口規模龐大且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保持國家穩定、凝聚民族精神、實現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礎。中國道路的價值自覺就在於把黨的先進性建設與現代性社會的建構內在統一起來。始終葆有社會主義的價值關懷,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應當具有的思想品格和文明素養。通過黨的先進性建設,引領和推進依法治國和現代性社會的建構,從而實現以人爲本的發展,這是中國道路不斷彰顯的價值選擇。如果說,資本主義所奉行的是物化的“資本的邏輯”,那麼,社會主義所遵循的則應是人本化的“社會的邏輯”。社會與個人不是抽象對立的。在創造日益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基礎上,使物質文明的發展服膺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想,使社會的發展成爲每個個人發展的內在環節和必要條件,從而把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辯證統一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的社會主義關懷。中國道路的主體性力量就在於政黨、國家、社會、個人的整合與凝聚,它所形成的不是分散的離心力,而是統一的向心力。把黨的先進性建設、依法治國與以人爲本的社會發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道路實踐哲學的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成果。

三是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三大精神資源之間的關係。以何種思想資源來支撐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才能更好地爲之注入先進的文化精神與文明動力,這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頗費周折的價值選擇。現代中國在衆多的思想資源的辨析與取捨中,最終選擇了符合時代精神趨向的馬克思主義,由此開啓了重構世界歷史和民族命運的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言,並不是一種先驗的可以拿過來就套用的抽象普遍性,它需要以中國化的方式重新獲得自己的現實性。唯有一種思想文化被充分地消化吸收並取得了自身的現實性內容之後,這種思想文化才能真正深入到社會現實的內在處境中併成爲現實道路的內在支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必然地蘊含着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性轉化與對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中國道路的展開,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點上找到了自身新的生長點。海德格爾曾言:“一切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都只有從人有個家並且在一個傳統中生了根這一點產生出來。”從自身的文化傳統中汲取優秀基因,從中開顯出文化傳統的當代意義,並實現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會通,從而共同融匯於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中國道路的文化智慧。對西方文化及其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的積極佔有,則使中國道路獲得了必要的思想滋養和世界性的內容。可以說,三大精神資源的相互滋養與視域融合,使中國道路獲得了充盈的精神活力和辯證的思想張力,創造、生成並體現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哲學智慧。

對於中國人的生活世界而言,馬克思主義所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令我們耳目一新的思想理論,也不僅僅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更意味着一種全面的、整體的文化形塑。從邏輯進程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相應地界分和展開爲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最終融合和積澱爲文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三個層面並不是彼此外在和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作爲一種原本外來而非內生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根不僅需要理論和實踐的轉化與創造,更需要文化的結合與重構。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探索,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實踐形式。從內在的機理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宏觀建構過程,也是以思想和實踐爲中介而展開的微觀具體的文化過程。文化的實質是人化,它既是人在社會歷史中凝結而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又反過來構成了人的現實的生存實踐和社會運行的內在機理,從而以內在的、深層的和微觀的方式作用於人的社會生活,成爲潛在於日常生活世界的實踐性能量和生命智慧。事實上,無論是思想理論的接受與創造,還是實踐活動的開拓與探索,其背後都無不蘊含着文化的圖式和背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着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從根本上說,任何觸及生活世界深層的重大變革,在一定意義上均可視之爲一種文化的重塑,因爲它所觸動和改變的是人的最基礎的和最根本的生存方式。相對於思想理論與實踐成果的顯性表現形式,文化的呈現則是隱性的。相對於理論的創造以及實踐的探索而言,文化的轉化則更加細膩、深刻,也更爲複雜和艱難。文化影響人的過程是潤物細無聲的濡化過程。

本文摘編自《歷史唯物主義與精神生活研究》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理論網

責任編輯:況家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