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口數據裏的創投新機遇:母嬰、寵物、銀髮經濟受關注,教育或迎新變量

記者 | 於浩

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總和生育率下降……這些議題隨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佈開始備受社會關注。

其中,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總和生育率等因素影響着人口紅利是否將持續;人口素質的變化體現着我國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也決定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人口老齡化程度則影響着家庭養老負擔與基礎公共服務供給的變化。

這些宏觀層面的社會變化隱藏在人口數據的背後,緩慢而深刻地影響着一級市場的創業與投資活動。多位投資人表示,一些大趨勢在數據公開之前已經被普遍看到。

的確,如人口老齡化、二孩生育率提升、人口成本上升等可以預見的趨勢已非新鮮議題,與之相對應的銀髮經濟、母嬰經濟、機器換人等也早已成爲諸多機構重點關注的方向。

一方面,本次人口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些大趨勢的發展方向,增強了投資人的投資信心;另一方面,背後隱含的政策導向與消費習慣的變化也在爲一些細分賽道帶來新變量。

精養孩子與精養寵物

人口結構與人口特徵的變化意味着消費主體與消費習慣將發生變化,而這一變化最終會對新消費賽道產生影響。這一邏輯顯而易見。

在阿米巴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王東暉看來,總和生育率的下降意味着在育兒方面“精養”模式的比重將會上升。在“精養”模式與社會發展共同作用之下,教育的個性化、消費的個性化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聚焦至母嬰消費品市場,儘管育齡婦女規模與總和生育率有所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以及“精養”模式的增多,使得這一賽道仍然具備可觀的發展前景。祥峯投資執行合夥人徐穎表示,母嬰依然是其重點關注對象,只是關注點會有所差異。

“我們會更看重多頻次、長期的消費品市場,對於耐用品屬性的一些母嬰產品的側重稍微低一些。”在徐穎看來,二孩生育率的上升意味着有很大比例的新生兒可以沿用一孩的耐用品,相較於多頻次的產品,耐用品的市場需求漲幅會相對較小。

另外,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爲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意味着單身人羣的數量正在增大。徐穎認爲這背後隱藏着一個巨大的情感補充的消費需求,這也是她選擇關注寵物賽道的一個原因。

她告訴界面新聞,從數據上看,消費者在寵物保健品上的花費也在升高,“很多人選擇用寵物來填充情感需求,無論是消費金額還是養護精細度都在提高。”

逐漸發力的銀髮經濟

人口數據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老齡化。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爲18.7%,65歲佔比爲13.5%。以14.178億人這一總數計算,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65億人。

近年來,圍繞銀髮經濟這一話題展開的討論不在少數。一方面,5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羣體往往具備一定經濟自主性;另一方面,家庭規模的縮小也意味着空巢家庭數量增多,這一羣體的精神需求亟待滿足。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曾將“初老族”這一羣體的需求作爲其重點關注方向。她認爲在老年人服務方面,中國品牌、平臺和渠道與美國、日本相比仍有差距。現在對於老年人的服務和設施,很難跟上他們的需求。

在決定投資中老年人羣社交平臺紅松學堂前,藍馳創投投資總監俞耿亮也曾對老年人羣做過調研,結果顯示這一羣體確實缺少優質的閒暇時間管理方案。而紅松學堂正是一家爲中老年人提供服務的社交平臺,一方對接電視臺等內容生產方,一方對接有內容需求的老年人羣體。

像紅松學堂此類針對中老年人羣體的創業項目正在獲得越來越多機構的關注。以廣場舞場景切入的糖豆廣場舞就曾獲得IDG資本、騰訊投資、祥峯投資等多家知名機構投資。老年人生活服務自媒體退休俱樂部4月也剛剛完成新一輪股權融資。

值得關注的是,針對中老年人的新消費品牌並不常見。針對這一點,徐穎認爲這與中老年人信息獲取的方式與消費偏好相關。

她將所謂銀髮經濟的所指羣體分爲兩類:一類爲接觸新媒介形式較少、信息獲取渠道較傳統的老年人羣體,新消費品牌的信息很難觸達這一類消費者;另一類則是Z世代的父母輩,此類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與年輕人十分相近,不存在明顯差異點,這使得針對老年人羣體的新品牌很難以固有打法跳脫出來。

教育行業或將迎來新變量

“數據本身沒有什麼,數據背後的政策導向纔是關鍵。”在被問及如何看待新人口數據時,創東方投資管理合夥人肖珂回答道。

他告訴界面新聞,大趨勢都是“七普”之前業內普遍看到的,雖然人口數量上超預期、老齡化問題和出生率問題引起社會公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但並沒有改變投資人對大趨勢的判斷。“從數據來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未來趨勢,優生優育方面,包括輔助生殖有大機會;機器人包括人工智能的大規模使用是趨勢,高科技行業等高薪就業機會會增加。”

其次,他認爲,教育去盈利化是人口數據背後的重要政策導向。在他看來,教育涉及社會階層的代際傳遞,必須保證公平。在此基礎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項目都會受到影響。

王東暉同樣認爲教育會是值得關注的賽道。他在採訪中提及,個性化會成爲未來教育的核心,原先“大鍋飯”式的教育將會發生變化,向更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

除義務教育階段之外,徐穎還指出,大學階段的自我提升需求也會是值得關注的方向。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就業的競爭將會加劇,這使得大學生等求職階段的年輕人學習更多技能、充實自身的需求越來越明顯。

但這一賽道內,對招聘、公務員考試等集中性需求已經有了頭部公司、而其他細分需求又存在着市場體量不足的問題,因此徐穎認爲這一賽道仍有待觀察。

從近期的政策角度來看,教培市場確實將迎來新的變量。

5月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峯曾於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明,培養每個學生具備藝術特長是下一步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的關鍵。其次,5月21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新“雙減”政策審議通過,更是進一步表明了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政策導向。

在這一導向之下,藝術培訓與教學質量或將成爲下一階段教培市場競爭的重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