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书法“字外功”的命题。

“字外功”是指“字内功”以外的一些学识和修养,如性格、气质的铸造、有关学识的磨炼等。要使自己的作品写出神韵,非得加强字外功夫不可,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云:“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俦伦者也。”“字外功”所包涵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围绕回归大自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在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上,我深赞《颐园论画》中所云:“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做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一家之个性,必须是对传统书艺的继承,是在共性“法”的作书过程中自然“流露”。但是,这一“流露”,需要巨量的学习和艰苦临池,使手中之笔在运用技法上有超凡的熟练功力;需要最佳的创作情绪及闪光的灵感;需要书家“高卓精审”和熔铸于作品的思想情感、学养、人品、阅历等“字外功夫”。为此,书法家在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思想品德的修养、性格气质的陶冶、有关学识的增广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书家在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应认真攻读了书论、禅学、易学、美学、诗词、新闻学、心理学等,并且要向大自然学习,从大自然中悟得艺术真谛。

万里路上观宇宙,“宇宙之现象无穷,刚柔赅其情,动静归其态。似刚者龙威虎震,松耸峰危。似柔者如溪流鸟散,柳舒花开。似动者如风飘忽起,惊鸟出林。似静者如云间白日,斗阑星稀,风过云收,烟凝雾敛。人的眼睛似摄影机,每与象遇,刚、柔、动、静、天、地、气、物等,蕴之于心则运之于意。”每一位艺术家总是耽于自己的心灵谛听大自然的声息,以自己的心窗收摄着自然界生动的物象,经由自己心意的滤化,然后心手双畅地流美于外。

以书法而言,据古代传说,“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字。”可见造字伊始就表现只有人与自然的神奇遇合,才会产生美的震颤,才会凝成极美的文字。草书圣手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而悟得笔法。怀素“观夏云变化”而得笔意。黄山谷“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稍进。”王羲之由鹅之昂首拨蹬,亦体验到生命运动的和谐有度对书法的重要性。试想,如果张旭、怀素、黄山谷、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大家没有以上经历,不去览历大自然的奇骇物象,他们的书法也不可能有如此高深的成就。

大自然的奇观异景,会使每位书画家心灵得到震撼。从苍松古藤悟出了书法中的飞白巧妙运用,黄山云海、奇松、九寨沟的瀑布又使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情有独钟,怪石、险山、摩崖让艺术家领悟书法金石之气和用笔的险绝。从而,在书法创作中才能与神韵通灵,自然冲走做作,随意自然代替了经营。

我国大好河山碑林众多,摩崖石刻数不胜数,神州旅行,不难看出,凡是出过名人或名人到过的地方大都留有名人碑刻或墨迹,如西安碑林、福州鼓山石刻、徐霞客家乡江阴市《晴山堂石刻》,孔夫子家乡的《曲阜碑刻》等。仅位于长江西陵峡口风光绮丽的一个小小的“三游洞”,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白行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南宋大诗人陆游以及明清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并留下了传世诗词石刻,而今洞室内外石壁上,仅存的题刻多达60多处。中岳泰山,摩崖石刻更多,不下几百块,艺术价值很高,如传说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唐玄宗李隆基所书的《纪泰山铭》,其中最大的一处是经石峪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刻在广约亩许大的一块石坪上,每字经约半米左右,现存1000多字,书体在隶、楷之间,用笔圆浑简静,结体宽绰有余,康有为评之为“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天下第一榜书也”,不一枚举。纵观历史,这些碑林、摩崖石刻不知孕育了多少书法家。对书家来说,每一次外出揽胜,都是对书法艺本之魂深深的融动。关于"字外功"修养还涵盖了很多方面,此文乃抛砖引玉之作,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