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湖北人均GDP,爲何超過了山東? | 新京智庫

經濟在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

31省份人均GDP相關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各地統計公報測算。圖片來源:新京報製圖

|新京智庫特約撰稿劉遠舉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出來後,人口數據更加精準,也能進一步提升相關數據的質量。比如,根據各地GDP數據,就能得到更精確的各省人均GDP數據。

數據顯示,31個省份中,有6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0萬元,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福建、天津和浙江。此外,重慶、湖北的人均GDP在中西部地區領跑。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GDP,常作爲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人們瞭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

人均GDP前七省份均在東部地區

人均GDP前七名的省份全部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人均GDP排名靠前的省份集中在東部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這和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地域差異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也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第二經濟大省江蘇人均GDP達到121205元,在直轄市外的各省份中領跑。江蘇自古是富庶之地,經濟頗爲發達。蘇南城鎮化水平較高,接受上海的外溢輻射。而且,江蘇在沿江區域有大量的工業,對GDP的拉動作用大,所以,人均GDP也比較高。

與江蘇同處長三角、接受上海輻射的浙江,整體區域發展比較均衡,民營經濟佔比很高,是中國縣域經濟產業集羣最發達的地方。其中,義烏、樂清、慈溪、諸暨等諸城市產業鏈非常完整,形成了獨特的產業集羣。

福建也是東部沿海率先開放的區域,經商氛圍濃厚,民營經濟十分發達,紡織鞋帽等輕工業十分突出。人均GDP較高,在意料之中。

廣東人均GDP爲何沒超過10萬元

在沿海諸省份中,人均GDP超過10萬元的,沒有廣東。這值得關注。

廣東作爲坐擁兩座一線城市的省份,人均GDP爲什麼沒有過10萬元?靜態來看,直接原因是人口。既然是人均,那麼人口總量就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廣東省人口總量達到了1.26億,基數大了,人均就要小。

但是,這種靜態的角度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覺得人口變少了以後,人均GDP就可以上去。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廣東人均GDP低於10萬元,歸根到底,還是因爲廣東省內部經濟發展差異較大。

廣東的區域發展差距非常大,珠三角地區十分發達,並不比蘇浙差。但是,出了廣州——深圳城市羣,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差距很大。這樣,廣東人均GDP就比蘇浙低了不少。

提升廣東人均GDP的辦法,一方面,是把這些地方也發展起來,但更容易實現的途徑是,讓這些地方的人,到“廣州——深圳”城市羣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重慶、湖北發展勢頭超沿海省份

人均GDP第8到第10名的省份則來自中西部地區。

其中,重慶位居第八,人均GDP達到78002元;湖北人均GDP達到了75223元,位居第九;能源大省內蒙古則以72185元,位居第十。

其中,重慶、湖北均超過了位居東部沿海地區的第三經濟大省山東。這反映了這兩個中西部省市較好的發展勢頭。

重慶和湖北原來都是老工業基地,半個多世紀以來沉澱下很好的基礎,工業底蘊比較深厚,高教資源也十分雄厚。所以,重慶和湖北與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互補協作也做得比較好,承接了東南沿海大量產業轉移。

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沿海經濟強省山東在周邊諸多優勢省份競爭之下面臨的挑戰。

實際上,重慶、湖北等省份的經濟崛起現象背後,有同一個事實:那就是經濟在進一步的集中,向以中心城市爲龍頭的區域集中。而這些中心城市帶動相關區域吸納周邊的人口、經濟發展機會。

這不是一個壞現象,而是一個符合市場規律,意味着市場進一步發揮配置資源作用的正常現象。

此外,對於某些人口流出地而言,限於自然條件、經濟稟賦等因素,人均GDP的上升,的確主要是由於流出,人口減少。但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流入地,卻不能把流入人口視爲“分GDP來了”。

對於湧入的勞動力而言,其不但能比在自己家鄉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且,源於規模效應,也能幫助流入地創造更多的價值。

當然,各地對這一點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所以才紛紛出臺吸引人才、勞動力的政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