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甘 慧

本週日,李鐵率領的國足就將首次在正式比賽中亮相,出戰世預賽40強賽小組賽。而不管主教練李鐵最終選擇哪23名球員出戰世預賽,這屆國足都註定沒有一名U 23隊員。在中國足協已經推行了5個賽季U23政策的情況下,國足卻無一名U23隊員,不免讓人覺得非常尷尬,U23政策的效果也就不言而明瞭。

2017賽季開始,中國足協推出了U23政策,今年已經是第5個賽季。這5個賽季中,U 23政策基本上每個賽季都會有一些調整,但總體思路並沒有改變,就是通過政策的槓桿效應,讓年輕隊員得到更多的上場機會,從而能夠儘快成長起來。時任中國足協副主席的李毓毅曾說:"中國足協之所以推出'U 23球員新政',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中國足球的實際情況考慮,在國家隊平均年齡偏大,年輕球員整體實力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足球的可持續發展遭遇阻力。"

U 23政策推行的第二年,即2018賽季,也被認爲是該項政策最爲嚴苛的一個賽季。當時規定中超各隊U23隊員的出場人次不得少於外籍球員出場人次。中超是一個非常依賴外援的聯賽,足協將U23隊員的出場次數跟外援掛鉤,足見政策的力度之大。本賽季中超聯賽的U23政策是每場比賽球隊至少保持1名U23隊員在場上。

裏皮時代的國足,中國足協也曾努力推動球隊的更新換代,楊立瑜、何超、劉奕銘、鄧涵文等都得到過裏皮的徵召,朱辰傑還作爲主力中後衛出戰了世預賽40強賽的比賽。不過,從這支國足身上,很難尋覓到球隊長遠建設的痕跡。以本期國足27人的集訓名單的人員年齡計算,球隊的平均年齡爲29.56歲,30歲以上球員的數量達到16人,佔據了總人數的大半,而隊內的"95後"隊員更是隻有張玉寧、韋世豪和明天3人。

U23政策推行了4年多之後,國足陣中沒有一名U23隊員,顯然這一政策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年輕隊員的成長和培養,並不能簡單地依靠政策,還是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青訓。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甘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