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日)上午,#清華教授稱躺平態度極不負責#話題一躍登進微博熱搜前十,短短時間閱讀量就達1.4億次,討論次數1.2萬次,網友關注度可見一斑。

經查證,這一話題源自於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副教授李鋒亮的一篇文章觀點。

該文章由中國科學報微信公衆號25日發佈,李鋒亮在文內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內卷”現象,以及他對“內卷”的看法。而其“躺平態度極不負責”的評論正出自文章最後一部分內容——“筆者對那些不喜歡‘內卷’的大學生的建議”。

根據文章,李鋒亮稱自己就是“小鎮做題家”,但幸運的是即使到了一線城市的知名大學,依然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耀眼的績點,甚至早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任務。

他表示,自己一方面理解由於激烈競爭帶來的廣泛焦慮,才讓“內卷”成爲流行語;另一方面,也強烈建議不要用“內卷”對競爭進行污名化。

李鋒亮認爲,現在人們紛紛談“內卷”,正說明了社會是可以通過競爭獲得上升機會的,否則社會階層固化,怎麼努力都是白費力氣,而這種情況下社會就可能面臨大動盪與大退步。因爲如果沒有競爭,抑或如果競爭沒有區分度,優勢家庭的子女將憑藉已有的優勢,輕鬆碾壓弱勢家庭的子女,那將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他繼續稱,如果進入名牌大學就以爲可以高枕無憂、前程似錦,輕鬆獲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那麼廣大由於種種原因尤其是家庭原因輸在教育起跑線上的學生,就再沒有“逆襲”的機會,這樣的情況只會更糟。

因此,已“現身說法”的李鋒亮就認爲“家庭背景不那麼好的大學生就不要再吐槽‘內卷’了。如果沒有學習成績這個硬指標的競爭,那麼優勢家庭的子女可以輕易通過各種所謂的“素質”佔據大部分資源。”

另外,在李鋒亮看來,鼓勵競爭有很多收益,包括促進流動、減緩分層等,不過其成本就包括整個社會不得不“內卷”。李鋒亮有意識到“內卷”殘酷,但他並不反對“內卷”下的競爭,並對那些不喜歡“內卷”的大學生提出了建議:

如果你能夠通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比較好的績點,則不應該跟風鄙視績點;如果你在績點上感覺疲於應付、力不從心,則可以去尋找能夠體現自己優勢的其他信號,比如科研、公益服務等,即採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術,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

總之,千萬不能因爲不喜歡“內卷”,就採取“躺平”的態度。“躺平”是極不負責任的態度,不但對不起自己的父母,還對不起億萬個努力工作的納稅人,畢竟高校的運行經費中,學費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大比例來自財政撥款,而財政撥款的來源就是稅收。

也正是這一建議,讓李鋒亮的這篇文章,最後反以其對“躺平”的寥寥幾句個人看法徹底“出圈”。

在報道他此番言論的相關新聞下,不少網友認爲,李鋒亮“躺平極不負責任”的觀點未免“居高臨下”,還給人一種“站着說話不腰疼”之感。

也有許多網友觀其文章,反駁其對於“內卷”的說法,認爲他對此理解並不準確。

甚至還有人進行情景假設,描繪了一幅“清華大學副教授捲起來”的場景,以說明什麼叫做“內卷”: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網友也指出,“躺平”是一種接納自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有人表示,不是自己不願意奮鬥,只是因種種現實原因而無奈選擇“躺平”。

而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報》此前曾發文談及“內卷”與“躺平”,文內的相關觀點正映照了上述許多網友的想法。

這篇“拒絕‘內卷’,年輕人開始信奉‘躺平學’了?”的文章稱,事實上,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輕人也並非完全是鹹魚心態,也不同於幾年前網絡上出現的“葛優躺”和“喪文化”,他們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只不過他們不願意捲入社會系統給人們設定好的程序,不想在這個快速而擁擠的進程中,追求傳統意義上的通過加班、拼業績等方式實現“升職加薪”“買房買車”,他們選擇自動退出追求社會系統中成功的快感,而將衡量的標準設定爲內心對自我狀態的接納。

同時,文章也指出,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的這一“躺平”文化雖不是主流,卻也釋放了一個要關注年輕人心理和生活狀態的信號。對大部分年輕人而言,生活並非沒有“慾望”,只是有時候實現的難度比較大,比如想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想要儘可能地提升生活質量,在一番較勁之後發現沒能“翻身”或者“逆襲”,也就選擇了“躺平”。顯然,現代社會仍然要儘可能多地創造條件,讓年輕人有機會在社會系統中實現自我價值。

而另一方面,年輕人也不必急於“躺平”。哪怕是像《百元之戀》電影裏靠“家裏蹲”生活了32年的主人公,依然有產生“好想贏”意念的時刻,哪怕獨自抵抗生活的重拳,也不妨向生活致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