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畫面:“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將爲空間站運送物資

5月20日,凌晨0點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大樓的觀景臺擠滿了來自全國的媒體,相機、攝像機沿圍欄一字排開,鏡頭瞄準的方向,發射塔架頂層迴轉平臺已經打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隱約露出身影。

預定的發射窗口臨近,但是塔架中層迴轉平臺遲遲沒有打開,人們的臉上開始露出疑惑和焦慮的神情。

網絡直播間、龍樓鎮海灘、民宿頂樓、清瀾大橋……關注中國航天的網友和遊客議論紛紛:長征七號能否如期升空?

1點15分,新華社發佈的簡訊結束了一切猜測: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將推遲實施。

中止發射

5月19日晚,燃料加註已經開始,忽然,指揮大廳發現某項數據顯示異常!

“出問題了!”

一院型號辦工作人員任京濤說:“當時沒有時間想那麼多,一心想着快速解決問題,不能讓空間站建造任務受影響。”

文昌發射場與北京遠程測試大廳數據實時聯動,長七試驗隊動力系統指揮邵業濤介紹,北京的技術保障人員瞭解到前方故障信息後,第一時間成立了後方保障工作組,同步配合發射場故障快速排查與定位。

一方面,前方試驗隊與後方緊密配合,儘快查故障;另一方面快速組織緊急進艙排故。

此時,火箭艙內溫度爲13℃,氧含量僅有16%,三名試驗隊員帶上氧氣面罩鑽入箭體排查故障,艙門外的試驗隊員準備好檢測設備、氧氣瓶隨時支援。

時間緊迫,但故障點遲遲不能定位,後續關鍵動作一旦開展,火箭可逆性將變差。

指揮部決策:中止發射,絕不讓火箭帶絲毫隱患上天!

天舟二號貨物艙中的生物製劑是特殊物資,它對溫度環境要求苛刻,要在發射前5小時放入貨運飛船,再扣緊艙門、擰緊螺釘、用膠封住,使天舟二號貨物艙形成全密封狀態發射升空。

“昨晚艙門剛封上又要把製劑取出來,大家幹了一宿。”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系統總指揮馮永回憶。

決策是艱難的。戰士披甲,在萬衆矚目、翹首以盼中,止步不前。

決策又是果斷的。從東風二號導彈首飛失利開始,“把故障消滅在地面”就成爲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準則,深深根植於每一名航天人的心中。

尋找故障

20日早上8點,指揮大樓7層小會議室,窗簾遮住陽光,屋子裏的人已經熬了一宿,會議室前白板上畫着火箭關鍵零部件解析及點位排查,故障點愈加聚焦和清晰。

一院宇航部副部長關嵩走出小會議室來到旁邊的指控大廳,倏忽有點頭暈,晃着靠在最後一排座椅坐下,仰頭盯着前方大屏幕,上面有兩行綠色的字——發射程序:程序暫停。忽然,他右手拍了下大腿,說了聲:“來,我們繼續!”

時間不等人。長七火箭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煤油已經泄出,低溫液氧只能在箭體裏停放24小時。

現場人員兵分幾路:火箭副總指揮田玉蓉負責塔架前沿工作,緊盯具體點位檢測;火箭副副總設計師馬忠輝負責整理問題分析過程和處置方案,並向上級彙報;一院院長王小軍坐鎮會議室,會同火箭兩總,根據實時數據一邊等待前方結果,一邊組織深入分析研判故障。

問題原因逐漸浮出水面,大家重拾信心。

下午2點,火箭分析評審會比預期多開了半個多小時,北京文昌視頻連線,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爲民沉穩地把控着會議節奏,不時提醒:“別急,這裏再說詳細一點。”

“有的同志30多個小時沒有閤眼了,儘管要發揚連續戰鬥的精神,但是咱們能休息10分鐘、20分鐘也是好的,希望大家用最清醒的頭腦、最好的狀態進入到最後的發射流程中。”指揮部會議上,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給予了隊員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冰箭”矗立

20日下午17點,經過一晝夜的準備,指揮部集體決策,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重新進入-8小時發射流程。

“塔架仍然有氣體冒出。”守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外的航天愛好者們在網上發言猜測,長征七號火箭仍在進行低溫液體燃料補加工作,這意味着今晚火箭有可能發射。

塔架內,試驗隊員正在爭分奪秒爲夜裏的發射窗口做準備。

從五院協調的氦氣檢測儀已經到位,藉助惰性氣體特性能有效判斷故障點位,一個共同的目標把火箭各分系統、箭船試驗隊串聯起來。

海風夾雜着溼氣吹過箭體,在-183℃的液氧作用下,水汽在箭體表面冷凝形成水珠,又慢慢結成冰殼,箭體某些部位的冰層已經厚達7釐米,停放超過20小時,長七越來越像一枚真正的“冰箭”,矗立在氣溫30℃的海邊。

“好,接住了!”試驗隊員眼疾手快,用接兜接住鑿下來冰塊,火箭一級、二級的末段已經貼上薄膜“裙邊”導流冷凝水,同時試驗隊員每隔40分鐘從一層沿爬梯步行到8層,巡視箭體情況,一院總裝廠車間副主任趙鴻飛說:“走得腳上起水泡。”

令衆人沒有想到的是,火箭進入-8小時發射流程後,數據再次顯示指標不滿足飛行要求。

守候在龍樓鎮上的航天愛好者們發現:“11點半了,塔架頂層迴轉平臺依然沒打開”。無需官宣,大家心裏都明白了。

逆流重啓

海邊塔架,長征七號迎風而立的第14天,發射迎來轉機,媒體、遊客聞訊紛紛返回文昌航天發射場。

“推進劑加註是正流程,泄出則是逆流程。”邵業濤介紹,從火箭逆流程、歸零到正常發射,歷經7天。

這一個星期裏,大家心裏都提着一口:長七“生病了”,我們要“治”好它。

“長五、長七、長八的01指揮員都在這裏了。”一院總體設計部主任設計師徐珊姝說,他們是歷次航天發射任務的“大管家”。

以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爲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了相同方案,關鍵時刻一些崗位可以相互頂上,徐珊姝說:“前方事情多、壓力大,我們來幫忙,長七的活兒一定能幹成。”

“走,上塔架。”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試驗隊員每天3遍查看飛船狀態,空調機送風保持整流罩內小環境溫度24℃、溼度40%。

逆流程和歸零工作結束,問題終於解決,長征七號火箭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評審會宣佈意見:“……對逆流程和推遲發射期間所面臨的風險識別全面,採取措施有效,產品滿足任務要求,能滿足後續發射需求。”

“困難不是絆腳石,是磨礪意志的試金石。”27日晚,長七火箭動員大會上,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勉勵隊伍:經受磨練、汲取教訓,重鎮旗鼓再出發!

發射前-12小時,推進劑加註,塔架回轉平臺打開,試驗隊員撤離塔架,發射進入倒計時……

29日夜間,長征七號火箭終於按照預定計劃成功飛向太空。

本文轉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