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GDP 跌得太難看怎麼辦?印度想了這麼一招| 京釀館

據印度政府531日公佈的數據,印度20202021財年(20204月至20213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由此前預測的-8%調整爲-7.3%

印度2019-2020財年的GDP總值約爲2.9萬億美元, 2020—2021財年GDP-7.3%的萎縮,讓印度經濟回到了2.6萬億美元的規模,大概相當於中國的五分之一。

不用新統計方法數據更難看

實際上,假如印度用的是2019年前的統計方法,GDP數據可能更難看。

印度近幾年很喜歡修改GDP統計方法。

2015年和2018年連着改了兩次。核心招數是兩條。

一是以市場價格計算的GDP來取代之前以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GDP。

以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好處是,能夠了解各行業的變化情況;以市場價格計算的好處就大了,把之前不會納入統計範疇的產品納入進來,就能提高GDP總量。

如果按照舊的統計方法,印度經濟在7%以上的增速肯定會被調低不少。

比如,孟買的貧民窟算成房地產,GDP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貧民窟的棚戶很難出現價格暴跌的情況,不致於造成GDP下跌。

第二種方式是調整基準年份。理由是爲了更快地反映經濟變化,但導致經濟變化失去了長期比對的可能。

所以有專家認爲,印度這樣做就是一種“政治篡改”。

這不算隨意指責。別的不說,2018年印度修改算法,目的就是給莫迪連任助選。

印度連番修改統計方法,讓印度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在2019年升到了世界第五,2020年掉了一位也排在第六。

新統計數據出來後,預計印度經濟的世界排名將掉到第七位——有印度式算法罩着,這已經算不錯了。

距離莫迪“5萬億美元”的目標越來越遠

與印度GDP萎縮相映成趣的是, 印度總理莫迪在2019年印度獨立日時曾放出“衛星”:讓印度在2024年前成爲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在2032年前達到10萬億美元。

莫迪之所以敢提出這樣的目標,照他的說法依據如下:“印度達到2萬億美元經濟規模花了70年,但從2萬億美元增加至3萬億美元只用了一年,這足以表明未來五年再增加2萬億美元不是夢。”

這麼比其實不科學。因爲印度用一年的時間GDP就漲了1萬億美元,部分靠印度式算法的加持。

根據測算,莫迪要實現“5萬億美元”的目標,印度經濟增長每年必須保持在8%以上,而且金融市場要穩定。

問題是印度做不到這一點。將GDP增速調整爲-7.3%打亂了印度經濟增長的節奏,而且印度外債規模也在急劇攀升,超過印度5000億美元外儲一倍有餘。

莫迪政府應對這種不利形勢的政策工具是降低企業稅,吸收外國資本,包括不那麼情願地放寬了中國資本准入。

但印度疫情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這意味着,莫迪距離他的“大目標”是越來越遠了。

2021-2022財年也難絕地反彈

2020-2021財年也就這樣了。今年到明年3月的新財年,印度經濟會不會絕地反彈?

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和評級機構原先預計,今年截至12月,印度GDP增速有望達到8.5%-9.8%。

印度政府5月31日在公佈-7.3%的經濟增速這一壞消息時,也留了一個光明的“尾巴”,稱印度2021年1月至3月GDP同比增長了1.6%。

印度媒體報道稱,這是印度在“罕見的衰退”後,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正增長,也意味着印度經濟“迅速恢復”。

不過,經濟學家和印度統計部門並沒有算到4月以來印度第二輪疫情產生的變數。

印度疫情衝擊印度經濟秩序的程度,僅從印度疫苗的生產情況就看得出來。

疫苗是印度現在最急需的產品,但目前只有30%的產能在正常運轉。

疫情勢必打斷印度經濟的復甦勢頭,並在今年第二季度,就是2021—2022財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中開始體現。而且從現有情況看,今年第三、第四季度也未必能好轉,這幾乎註定了印度2021—2022財年的經濟增長將很難達到之前的預期。

印度經濟萎縮,除了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之外,主要根源在莫迪政府的防疫方針和內政政策混亂。

治理能力不強,還要成爲印太戰略的重要一極,實在是“趕鴨子上架”。

徐立凡(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賴柳華 SN2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