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仁和藥業又有大動作:擬收購7家公司加碼大健康,高速擴張背後貼牌隱憂仍在發酵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從“婦炎潔”到“閃亮滴眼液”再到“優卡丹”,有了“金字招牌”後的仁和藥業走上貼牌之路,如今OEM雙刃劍的殺傷力一面逐漸顯露。

5月24日晚間,仁和藥業發佈公告稱將一舉收購7家公司佈局大健康與化妝品。受此消息影響,5月25日、26日,仁和藥業兩度漲停,股價最高暴漲127%,但在6月2日又現跌停。

多年前憑藉鋪天蓋地的廣告營銷,仁和藥業崛起成爲家喻戶曉的品牌,之後經歷了發展貼牌、大舉收購及互聯網轉型等一系列嘗試。2016年至2020年的年報顯示,仁和藥業保持了業績增長,對於業績驅動因素,2020年報中稱OEM貼牌產品和自有產品基本各佔收入的一半。但與此同時,仁和藥業也陷入了虛假宣傳等貼牌糾紛的風波。

另外,與營銷投入相比,仁和藥業近幾年的研發投入佔比相形見絀,引來外界對其重營銷輕研發的質疑。2020年年報數據顯示,研發費用爲3979萬元,但是銷售費用高達5.77億元,兩者差距懸殊。

對此,仁和藥業在對《華夏時報》記者的書面回覆中稱,公司對近幾年的銷售費用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這些費用是維持公司發展必須使用的費用,無異常情況。

醫藥戰略顧問周樹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等醫改政策背景下,仿製藥降價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創新研發纔是醫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驅動,對創新短視將會讓企業面臨被淘汰風險。

盤子越來越大

仁和藥業的的前身是九江化纖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2006年通過重大資產重組,轉型爲醫藥企業。目前,仁和藥業的主業是OTC類產品、大健康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此次收購選擇的標的公司多在大健康行業佈局,涉及保健食品、醫療器械、中藥飲片和化妝品等。

公告顯示,5 月 21 日,仁和藥業與標的公司——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妝品有限公司、 江西聚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西聚優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西美之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江西合和實業有限公司、江西仁和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衡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的公司)及其全體股東共同簽署了《股權收購意向協議書》(以下簡稱:《意向協議書》)。根據《意向協議書》,公司擬收購以上七家標的公司各80%股份。

對於此次收購的影響,公告稱,2021年是仁和“五五”規劃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仁和事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之年。公司“五五”規劃明確指出在繼續保持公司OTC行業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加大加快大健康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傳統OTC板塊與創新大健康板塊的雙輪驅動,進而推動公司健康、長遠發展。此次公司與上述七家公司初步達成《意向協議書》,最終完成收購後,有利於豐富公司產品資源,擴大公司產品的品類品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

提到仁和藥業的產品,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曾經憑藉一系列廣告深入人心的“婦炎潔,洗洗更健康”;“閃亮滴眼液,誰用誰閃亮”以及“家有兒女就用優卡丹”,這些主營產品涉及的“仁和”、“婦炎潔”、“優卡丹”、“閃亮”都已是中國馳名商標。

不過,在這些家喻戶曉的產品之後,有行業人士表示,2003年以來仁和藥業就看不到新的可圈可點的“重磅產品”了。

近幾年仁和藥業也開始嘗試收購和轉型。據wind數據顯示:自2009年開始,仁和藥業相繼收購了江西製藥、樟樹製藥、藥都藥業、元生堂、隆安堂、中盛藥業、禹欣藥業等10多家公司,合計耗資約爲20億元。

無疑,此番收購將再次擴大仁和藥業的產品線,但是會否帶來新的重磅產品尚無法確定。

貼牌跑贏研發?

年報顯示,仁和藥業2020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1.06億元,同比增長-10.37%。實現利潤總額8.48億元,實現淨利潤6.58 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5.6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增長了5.74%。對於業績驅動因素,年報稱OEM貼牌產品和自有產品基本各佔收入的一半。

面膜、祛斑霜、男性保健品、減肥藥......“仁和”貼牌產品可謂五花八門,OEM在爲仁和藥業挖掘品牌價值增加營收的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圍繞仁和藥業貼牌業務門檻低、虛假宣傳等質疑風波將對品牌信任度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仁和藥業在書面回覆中稱,公司所屬醫藥製造業,行業細分則是一家以OTC類產品、大健康類產品爲主的生產和銷售企業,公司產品較多,種類豐富,就產品生產公司來區分,公司產品分爲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公司自有產品是發展根本,OEM貼牌產品是有益補充。目前從收入來看,自有產品和OEM貼牌產品基本各佔一半,但毛利方面,自有產品的毛利高於貼牌產品,公司深知公司自有產品是公司未來業績的保障,也是發展根本,但貼牌產品是公司產品的有益補充,二者相輔相成、互不排斥。

仁和藥業表示,公司非常重視對於OEM貼牌產品的管理工作,所有與公司合作的合作伙伴,必須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合法經營主體,不存在與無資質公司進行合作的情況。所有OEM貼牌產品,必須符合國家法規政策、產品資質要求,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生產、運輸、倉儲和銷售等經營活動。

對於貼牌產品的質量管控,仁和藥業表示,公司對於OEM貼牌產品包裝設計、質量審覈、生產監控、成品檢測、售後服務等環節,都有嚴密的內控體系。同時公司對於OEM貼牌產品的合作廠家都派有駐廠質檢人員,負責貼牌產品的現場質量管理及監督。所有委託生產的產品,都必須經過公司專業的質檢團隊驗收合格後,方可授權生產和銷售,並且公司不定期對合作工廠進行檢查,對其原料、生產記錄等進行抽查,最終保證產品質量。

作爲仁和藥業另一大主業,醫藥產品面臨着能否維持毛利和產品降價風險。年報顯示,2020藥品營收在成本比上年下降的情況下,毛利率依然同比減少-2.48%,營收同比減少-10.91%。

年報中也坦言,公司以銷售OTC產品爲主,但部分產品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公司產品的招標價格存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公司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標準等方式提高產品性價比,對銷量較大核心戰略產品加大工藝改造以及研發創新。

然而,實際上仁和藥業並沒有走出重營銷輕研發的老路。2020年仁和藥業的研發費用爲3979萬元,比2019年增加了4.61%,但是銷售費用高達5.77億元,這已經較2019年的7.88億元下滑了26.8%。與之對應的是,2020年仁和藥業員工中銷售人員佔比超過61%。

對此,仁和藥業書面回覆稱,公司重視研發工作,公司的研發工作與公司的發展是呈正比例關係的,作爲一個OTC的藥企,公司的研發以仿製藥爲主,特別是大品種的仿製藥。未來公司在大品種的仿製藥、國家中藥經典名方等產品的加持下,繼續夯實公司在OTC行業的基礎,從而推動公司更穩更強的發展。公司對近幾年的銷售費用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這些費用是維持公司發展必須使用的費用,無異常情況。

但梳理仁和藥業研發投入進展,年報披露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只有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一款藥物取得了一致性評價批件。

周樹認爲,全球大批“重磅藥物”的專利集中到期,中國製藥企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隨着國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進入常態化,各家藥企都展開了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競賽,誰能通過門檻誰便將獲得重新分蛋糕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