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與其他板塊不同的是,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

2019年,《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明確指出,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的上市;2020年1月,澤璟製藥正式登陸科創板,A股迎來了首家未盈利企業。

那麼,截至目前,有多少家虧損企業成功登陸了科創板,它們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16家企業未盈利

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收盤,科創板已上市的282家企業中,有16家爲未盈利企業,它們分別爲奇安信、和輝光電、芯原股份、神州細胞億華通、青雲科技、天智航、澤璟製藥、寒武紀、前沿生物、康希諾、君實生物、百奧泰、滬硅產業、艾力斯以及埃夫特。

從上市日期來看,這些公司大多集中在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最近的一家和輝光電的上市時間是在2021年5月28日。參考6月4日的收盤價,這16家企業的市值共計5628.3億元,其中總市值最高的爲康希諾,市值爲995.96億元。

據悉,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這六大行業,它們均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若按照上述行業來劃分,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這16家企業主要分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領域,其中處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的有8家公司。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除了上述提到的16家企業之外,IPO時尚未盈利的企業還包括仕佳光子、電氣風電、中芯國際和九號公司,而目前這4家公司已實現了盈利。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現盈利前,公司的部分特定人員在相關時間段內不得減持股份。

《科創板上市規則》對股份減持制度作出了安排,其中特別指出“公司上市時未盈利的,在實現盈利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自公司上市之日起3個會計年度內不得減持首發前股份;公司實現盈利後,前兩款規定的股東可自當年年度報告披露後次日起減持首發前股份”。

有何特點?

這16家企業的特殊之處,是它們目前仍處於虧損的階段。

2020年1月,澤璟製藥正式登陸科創板,A股迎來了史上首家未盈利企業。截至記者發稿,科創板共有16家虧損企業上市。

格菲科創板研究院創始人景奉平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身負着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而且在強化信息披露前提下,科創板進一步體現出了A股其他板塊無法擁有的包容性。

“隨着澤璟製藥的成功上市,A股迎來了首家未盈利企業。除了目前已在科創板上市的未盈利企業外,未來科創板還會有更多類似企業的出現。”景奉平認爲。

這些企業虧損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如澤璟製藥,其2020年收入2711.09萬元、淨利潤則爲-3.19億元,主要系公司尚未大規模開展商業化生產銷售。雖然目前未有產品上市,但據公司預計,2023年前後將會由幾款產品實現上市銷售/有條件的批准上市銷售,未來核心產品及其相關適應症的潛在市場整體規模可以達到數百億級別。

另一家主要提供芯片產品與系統軟件解決方案的寒武紀,其營業收入雖然突破了4億元,但淨利潤近年來卻一直處於負數,這與其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不無關係。2018年至2020年,公司在研發上投入2.4億元、5.43億元、7.68億元,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與寒武紀情況類似的,還有因“燒錢”研發導致虧損的生物醫藥企業百奧泰。

對於上述未盈利的企業,監管層的重點又放在了哪裏?

記者統計梳理後發現,相對於其他類型的企業,上交所在問詢時更關注企業所處行業情況以及核心投資價值要素、未來的戰略目標和佈局,以及公司針對未來幾年市場和財務預期所制定的管理措施。

例如,奇安信在回覆上交所問詢函中提到,其所處的網絡安全行業“互聯網+”和5G戰略的背景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公司已取得先發優勢並建立技術壁壘,未來實現盈利高速增長可期,體現了核心的投資價值。

至於如何對此類企業進行估值,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曾對記者表示,“對於未盈利的企業,使用簡單的PE推算比較難估計股價,要看其產品的市場前景、競爭對手等衆多因素來判斷估值。”

記者發現,澤璟製藥彼時詢價便選取了“市值/研發費用”的計算方式進行估值。此外,有不少未盈利企業在上市申報之時選擇了第五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