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世上本無病,只是堵和瘀——這話,怎麼聽,都像是廣告語,似乎是唬人的噱頭。

但是,你仔細琢磨,卻發現,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我們人,如果能用各種方法,把經脈上所有的淤堵都化解掉,那就真的百病不侵了。

雖然,做到這一點,基本不可能。

來吧,我給你舉個例子。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是42歲,姓趙。

這個人在六年前,因爲情志不舒,滿心不愉快,結果就導致頭痛了。

頭痛,多麼平常的症狀啊。但是這個人的頭痛,不一般。主要的痛點,在額頭。但與此同時,整個腦袋發脹、發緊,就好像戴了緊箍咒一般。

圖片

頭痛厲害的時候,這個人會伴隨牙疼、脅肋部位疼痛、眩暈眼花繚亂的症狀。平時,則煩躁易怒,口咽乾燥,卻喝不下太多水。

就因爲這個病,患者幾乎不敢上班。因爲到外頭去,免不了就要生氣。一生氣,腦袋就疼。

六年來,這個毛病有增無減,幾經治療無效。而且從一年前開始,此人的記憶力開始下降了。

怎麼辦?看中醫、喝湯藥。這是她能想到的最後一招了。

看的是誰呢?看的是任應秋。

這個人,生於1914年,卒於1984年,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理論家和教育家。你要是感興趣,可以上網查閱此人的生平事蹟。

當時,任老仔細診察,發現患者脈象沉滑,舌苔厚膩而濁穢。面色萎白,而且似乎還有些浮腫。

怎麼辦呢?當時,任師仔細揣摩,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清半夏9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炒枳殼9克,竹茹9克,柴胡12克,白朮9克,赤芍18克,當歸9克,生薑6克,薄荷3克,川芎3克。 

結果,三劑藥用下去,患者諸證大爲改善,前額頭痛、頭脹、牙痛全都消失了,神清氣爽,但是依然感覺到咽喉乾燥,脅肋疼痛,煩躁易怒。看脈象,略數。

這時候,任師改了方子,但見——

醋柴胡18克,白朮9克,當歸6克,炒白朮12克,茯苓12克,丹皮9克,炒山梔6克,鬱金9克,炙遠志9克,一共是三劑。

圖片

藥用之後,諸證悉平。整個人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清爽。

這就是醫案的大致經過。後來,任師還順帶着爲患者調了一下月經的事兒。這個,我就不提了。

好了,現在,我帶你看看這背後的學問。

你看,這個患者的問題,主要就是頭痛。痛處在前額,腦袋一圈都發緊、發脹。

好了,你記住啊,我們的前額疼痛,一般考慮病在陽明胃經。同時,足厥陰肝經,入巔頂。足少陽膽經,入頭側部。所以說,患者頭痛以前額爲甚,轉圈這一週緊張發脹,這就考慮病在胃經和肝膽經。

這個考慮,是否站得住腳呢?

結合患者的其他症候和全身表現,可以感知到,這個思路是站得住腳的。

你看,此人脈象沉滑,舌苔濁膩。這是不是在說明,患者脾胃有痰溼之邪啊?痰溼之邪阻滯胃陽明經,令經氣不利、清陽之氣不升,所以患者前額疼痛、牙痛(胃陽明經入齒,故而齒痛)。

脾胃溼濁內蘊,令津液不得輸布,所以患者口乾口渴。但是,由於溼氣阻滯脾胃,故而喝水是喝不下去的。

脾胃清陽之氣不能濡養頭面,所以患者眼花、眩暈、面色萎黃、面容似乎有些浮腫。

與此同時,患者煩躁易怒、脅痛,每次發病都在情緒波動之際。這個又在提示我們,此人有肝鬱的問題在。對不對?

由此,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人的陽明胃經和肝膽經,都有問題。前者爲痰溼濁氣所困,後者爲肝鬱氣滯所擾,這兩條經發生淤堵,導致頭痛、頭脹、頭緊,那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嗎?

所以,要想個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梳理好胃經和肝膽經。這兩條經清爽了,患者的毛病就都沒了。

好,接下來,請看看任師當時開的方子吧——

清半夏9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炒枳殼9克,竹茹9克,柴胡12克,白朮9克,赤芍18克,當歸9克,生薑6克,薄荷3克,川芎3克。 

這個方子,是溫膽湯和逍遙散的合方。其中,前五味藥基本是溫膽湯,陳皮、半夏、茯苓用於除溼利水、健脾理氣。枳殼行氣寬中,竹茹清痰熱而降氣逆。這解決的是胃陽明經的問題。

接下來,方子的後半部分,基本就是逍遙散了。柴胡、當歸、薄荷、川芎用於疏肝行氣解鬱,白朮和生薑用於健脾除溼,赤芍活血清熱。這就是在解決肝膽經的問題。

圖片

至於說後來,患者諸證大爲改善,但是依舊咽乾、脅痛、煩躁易怒,這就是有肝鬱化火的傾向了。怎麼辦?用的是丹梔逍遙散,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入丹皮和梔子,用來進一步疏肝清熱。

這就是大體的治療思路。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我希望你能從我的描述中,感知到中醫在治療過程中,所秉持的思路。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世上本無病,只是堵和瘀。溼濁也好、肝鬱也罷,最後帶來的結果,都是經脈的淤堵。人間病有千萬種,到最後,病根兒都在經脈的淤堵上。所以,中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就特別重視梳理和化解病人體內的淤堵。怎麼堵的,就怎麼打開。堵在那裏,就治哪裏。

中醫治病,看似複雜,其實就這麼簡單,對不對?

好了,這個事兒,我基本就說到這裏吧。文中所述的,嚴格講,是任應秋老前輩利用化溼濁、疏經脈之法治療頭痛的醫案。有類似症候的患者,我勸你不要盲目照搬套用方藥,而是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準確辨證,是應用方藥的前提。辨證不準,用藥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兒。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