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下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來源於科技工業迷

源自Forbes宇宙大爆炸專欄,作者Ethan Siegel

翻譯:毛明遠

本文轉自牧夫天文

整個元素週期表中僅有氫和氦來自宇宙大爆炸,其它的所有元素均形成於恆星。

-恆星核聚變將輕元素變爲更重的元素

-超新星爆發產生更重的元素

-更暴力的宇宙現象,比如中子星合併,會產生最重的元素

-還有就是恆星遺蹟中的星雲物質發生衰變,或遭遇高能宇宙射線轟擊後變爲其它元素

X射線和可見光影像合成

CreditX-ray: NASA/CXC/SAO/D.Patnaude, Optical: DSS, via http://chandra.harvard.edu/photo/2012/kepler/。

上述理化過程豐富了宇宙的物質,它們發生在宇宙演化的每一個階段,而這些不斷變化中的物質構成了整個宇宙:星雲、恆星和行星等,也包括我們人類所處的太陽系。我們生機勃勃的世界中超過90%的物質源自恆星,這裏所指的恆星並不是現在的太陽,而是前幾代演化過程中的恆星。

但是,當我們檢視元素週期表,我們的世界中竟然缺少第43號元素鍀。它是一種密度和相似的灰色閃亮金屬,熔點超過3000華氏度。

太陽系元素丰度分佈圖

CreditImage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user 28bytes, under a CC-BY-SA-3.0, with annotations added by E。 Siegel。

太陽系沒有鍀的原因是:所有鍀的同位素均是放射衰變物質,其中半衰期最長的也只有幾百萬年。如果早期地球曾經有過一定量的鍀,但40億年過去了,地球上基本找不到鍀。但事實上,有種情況會有鍀產生,理論上鈾礦中物質衰變會有微量的鍀產生。估計每克鈾能夠產生1皮克(10^-12 g)鍀。(譯者注:然而自然界的鈾元素半衰期又極長,幾種同位素中丰度最高的鈾238半衰期長達44.7億年)

天然鈾礦石

Image credit: Andrew Silver, USGS, via Wikimedia Common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Uranium Ore, composed of one-trillionth Technetium。

當然,人類有手段製造鍀,方法一是利用核裂變;方法二是粒子加速器轟擊。現實中我們人類還將一種製備出的鍀同位素用於醫療。雖然現在地球自然環境中幾乎找不到鍀,但恆星可以產生鍀,產生鍀的過程並不是開篇列舉的四大方式,而是通過在某種類型的恆星上較穩定的S過程-慢中子捕獲中產生的。

幾個典型恆星的年齡和大小,橫軸十億年計

Image credit: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M。 Kornmesser, via http://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337a/。

巨星讓氦聚變碳13或氖22時會產生自由的中子。我們的太陽終將有一天變爲巨星,體積擴大超過現在的100倍。這時就會發生上述作用,額外的中子與內部的重元素作用,向着元素週期表上行。這一過程並不快,但特定階段下鍀的丰度還是會達到一定程度。這一類恆星我們又稱其爲鍀星,我們可以通過光譜分析來確定它,此類恆星的亮度非常高。

太陽和紅巨星對比

Image credit: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 via http://www.eso.org/public/images/eso0729a/。

現實中,這種慢中子捕獲過程會構建鐵元素以上的重元素,直至鉛和鉍元素,但正如上文所述鍀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只能在這樣的巨星中觀測到。此外,在恆星內核區域形成的鍀還要出現在外層後,我們纔會觀測到。科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就通過實驗室製造出鍀,但直至1952年纔在巨星中觀測到鍀。

有趣的是一方面在巨星階段下逐步產生鍀,恆星終結的時候會通過爆發將包括鍀這樣的物質散佈到周圍,形成行星狀星雲,爾後繼續演化成下一代的恆星和行星;另一方面是鍀的半衰期較短,幾百萬年時間後絕大部分鍀就變爲了其它元素。

星雲

Images credit: NASA / ESA and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via hubblesite.org at http://hubblesite.org/hubble_discoveries/10th/photos/slide27.shtml。

新一代的恆星和行星形成之時,鍀早已經消失了。目前科學家甚至沒有在行星狀星雲中發現過鍀。如果非要在自然條件下獲取鍀,一種方式是前文描述過的足夠量的合適的衰變;另一種就是待到太陽巨星絢爛之時!

人造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