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壇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臨牀研究的機構之一,進行藥品臨牀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臨牀研究人才。醫院在感染性疾病領域承擔的Ⅰ期、Ⅱ期、Ⅲ期臨牀研究近300項;在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領域的藥物篩選、診療新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牽頭完成了多項臨牀試驗研究,並將成果應用於改善患者治療效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院長 金榮華

01

確定四個方向

北京地壇醫院研究型病房自2016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承擔研究項目83項,與國內30餘家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實現了“醫研企患”協同共贏。

爲給研究型病房提供全方位支撐,醫院組建了建設委員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

結合自身特點,醫院將研究型病房的發展聚焦在四個方向:瞄準國際水平,培育感染和傳染性疾病的創造性發現能力、創新研究策略及其應用能力;搭建感染和傳染性疾病全產業鏈研究及轉化技術平臺,並探索利用公共研究投資獲得高回報的管理創新機制;培養臨牀與基礎、研究與轉化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隊伍,提升預防和應對重大疫病的能力;利用已建成的平臺,完成2~3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藥、新技術成果轉化。

02

跨越“死亡之谷”

2020年,獲批北京市示範性研究型病房建設項目後,北京地壇醫院在硬件、軟件等方面,重塑適宜創造發明和創新轉化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財政部門和醫院共投入近2000萬元;建立應急科技攻關機制,如建立臨牀研究立項和發表文章的“綠色通道”;優化醫院倫理審查流程,大幅縮短審批時間;實施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將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入的80%,用於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

爲跨越“死亡之谷”(基礎藥物研發與可提供給患者的治療產品開發之間的差距),醫院探索建立共性技術,共享資源平臺;優化評審流程,提供利於藥物創新的政策建議;探討擴大公共資金用於臨牀試驗和後期產品開發的政策建議。

目前,北京地壇醫院研究型病房有牀位300餘張,專職醫生5人,專職藥師1人,專職護士14人,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臨牀試驗研究團隊及質量管理團隊。

在研究型病房建設基礎上,醫院積極探索創建國家感染和傳染性疾病試驗網絡,一方面致力於提高藥物開發效率;另一方面旨在建成高效的學習系統,培訓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

03

科研水平再上層樓

研究型病房建設,極大地推動了醫院的科技創新。

高水平學術成果持續湧現,2020年醫院發表論文378篇,其中SCI論文173篇,在多種高級別學術期刊上均有論文發表,最高影響因子達70.6;授權專利19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外觀設計1項;發佈國家衛生行業標準1項,參與國家級指南10項。

感染中心團隊研究的《中國艾滋病治療策略和關鍵技術研究的推廣與應用》項目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北京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和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中西醫團隊研發的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銀丹解毒顆粒,已轉化至北京春風藥業,轉化金額2000萬元。

目前,北京地壇醫院研究型病房已建立乙肝、艾滋病、神經梅毒和新冠肺炎等24個動態隊列樣本,存儲2萬例患者的各種樣本20萬份。

2020年,研究型病房支持科研項目70餘項,其中醫院研究者發起的臨牀研究項目共計40項,獲批上級部門科研項目62項,科研經費共計4619.84萬元。

未來,北京地壇醫院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提高藥物開發的成功率,降低成本,使藥物開發或新技術應用成爲一個更加可預測的過程;跟蹤、評價研究型病房對藥物開發或新技術創新的貢獻;努力解決數據透明度、知識產權申報流程、項目管理、科學激勵團隊等問題。

醫院將發揮在感染和傳染性疾病治療上的優勢,以研究型病房爲抓手,建成國家感染和傳染性疾病試驗網絡、跨區域倫理互認聯盟和培訓中心;採用開放和融創機制,開展2~3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藥、新技術多中心臨牀研究。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院長 金榮華

編輯:管仲瑤 肖薇

策劃:王樂民 張燦燦

審覈:徐秉楠 張燦燦

來源:健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