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懈奮鬥,到“十三五”收官之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臺階,特別是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攻堅辯證統一,相互支撐、相互生成,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爲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就是對絕對貧困說“不”。如果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還沒有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那就很難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所謂“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基於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知、把握和堅持,帶領全國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改革開放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始終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從鄧小平提出“小康之家”偉大構想,到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小康目標經歷了“小康之家”“小康社會”“總體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演進,無論發展處於哪一階段,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始終是全面小康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正是在“小康社會”的邏輯框架下,我國在全國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規模開發式扶貧,使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加以定位,強調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凸顯了脫貧攻堅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體意義。

脫貧攻堅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就是講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因此,就覆蓋範圍而言,脫貧攻堅觸及和深入到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薄弱的環節,惠及最偏遠地區的貧困人口,使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攻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一大難題。就最終成效而言,脫貧攻堅在推動貧困地區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生產關係,重塑貧困地區的社會發展格局,有效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極大地增強最廣大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了新氣象。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史上,首次整體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等奮鬥目標的基礎性和前提性保障。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減貧道路。截至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我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一“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標誌着佔全世界人口總數1/5的中國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仍有數億人處於絕對貧困的情況下,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世界人口減貧目標,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成爲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成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脫貧攻堅提供目標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關鍵一步,也是黨和國家發展各項事業的整體性、綜合性目標,承載着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高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精準脫貧攻堅提供了鮮明的目標方向。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指引下,脫貧攻堅知所奔向,“兩不愁三保障”得以全面實現,從而爲全面開啓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奠定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脫貧攻堅提供理論支撐

在“溫飽—總體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現代化—全面現代化”的邏輯鏈條與實踐過程中,形成具有開創性的小康理論譜系。小康理論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而不斷完善,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因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在鄧小平率先提出小康理論的基礎上,隨着小康社會實踐的深化,黨中央持續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新觀點、新論斷,極大地拓寬了小康理論、現代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知識譜系,爲脫貧攻堅提供理論引領。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後,中國貧困問題依然以新的形式存在,中國絕對貧困問題被相對貧困代替,仍然需要在全面小康的理論課框架下解決我國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和矛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脫貧攻堅提供製度保障

從2012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8年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這一制度走向成熟和規範的重要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能夠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民主參與擴大、社會文化事業繁榮、生態環境良好,更重要的是能夠建成一整套系統完備、運轉有效的制度體系,指明瞭脫貧的目的、找到了脫貧的主體、明確了脫貧的目標,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前進方向,提供製度引領。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優勢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健全脫貧攻堅政策體系,確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脫貧攻堅提供道路引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新型現代化道路,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中國擺脫了貧困惡性循環的“貧困陷阱”,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推進現代化,從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減貧、扶貧、脫貧道路,彰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邃理論邏輯與實踐創新。

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具有內在邏輯關聯,兩者相互支撐、相互成就。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成就,也爲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