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編輯 | 袁月

糖尿病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2019年IDF全球糖尿病地圖統計顯示,已有超過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在100年前,1型糖尿病卻是一種絕症。6月5日“致敬胰島素髮現100週年媒體交流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說,1921年胰島素的發現開啓了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旅程,而當今胰島素產品的不斷創新,也使糖尿病的管理更簡單、更安全。

糖尿病導致的長期血糖異常狀態可危及全身器官,也可能造成急性死亡。在一百年前,確診1型糖尿病等於給病人判了死刑。1921年胰島素髮現之前,當時人口預期壽命爲54歲,10歲時確診1型糖尿病的患兒預期只能活到11.3歲。

1922年,科學家從狗的胰腺中提取了呈棕色粘稠糊狀的胰島素,爲一名14歲1型糖尿病患兒注射之後,孩子的血糖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挽救了他的生命。由於胰島素的發現,到了1945年,10歲時確診1型糖尿病的患兒壽命比胰島素髮現前延長了30年,即預期壽命爲45歲,而當時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爲66歲。

隨着健康知識的普及,胰島素生產工藝及注射裝置的不斷進步,其安全性和療效有了很大改進,胰島素的使用日益普及,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更佳控制,也爲患者帶來更多自由和靈活性。

但是,時至今日,世界人口預期壽命達81歲,而1型糖尿病患者預期壽命爲69歲,仍相差12歲以上。糖尿病的治療和管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紀立農分析,儘管胰島素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胰島素規範使用還存在幾點挑戰:

首先,從胰島素產品本身來看,1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後存在低血糖風險,爲患者帶來了很多困擾。同時,胰島素注射過程中的疼痛也讓人產生抗拒。血糖值不斷波動和糖尿病所帶來的困擾讓患者很痛苦。由此,他們抑鬱發病率較常人明顯增高。

面對這些挑戰,一百年來,經過科學家、醫學專家,以及製藥行業百年來的努力,胰島素藥物和注射的研發從未停止。藥物研發方面,比起一代胰島素和二代胰島素,三代胰島素的開發明顯降低了低血糖風險;最新的胰島素周製劑可以實現患者每週注射1次胰島素,讓胰島素使用更加省時。注射方式方面,既有操作簡單、具有記憶功能的注射筆和無針注射器,也有針對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島素泵,未來通過人工智能調控胰島素來自動控制血糖的設備也將逐步實現。

無論是藥物還是注射方式的改變, 目的都是爲了讓糖尿病患者更順利、更輕鬆、更舒適、更有效地實現對病情的控制。這不僅是醫療服務技術的提升,更進一步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另一方面,治療理念也面臨挑戰。由於很多人對於胰島素有認知上的誤區,中國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普遍較晚。當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口服藥物效果不佳的情況時,應該及時使用胰島素來控制高血糖。相關治療指南規定,當現有治療不能使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7%)時,就應該啓動下一步治療方式。但在實際情況中,不少患者這一數值已經達到9%甚至10%時纔開始胰島素治療。此時,大概30%患者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

因此,慢病知識的普及對於糖尿病防控十分重要。

如果患者在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口服降糖藥治療效果不佳就開始使用胰島素,減少暴露在高血糖環境下的時間,出現各種糖尿病併發症如心腦血管疾病、腎病、心衰風險將明顯降低。數據顯示,如果我國每100萬名患者提早5年獲得包括胰島素在內的及時治療,那麼將節約各類併發症治療費用約37億元。

胰島素髮明100年以來,糖尿病已從絕症變爲慢性病,但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胰島素與各種創新藥物聯合使用,將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患者併發症風險。胰島素劑型改變,讓注射週期逐漸轉爲單週甚至兩週一次,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儘管根治糖尿病的美好願望可能短期內不會實現,但我們希望,通過醫學界、製藥行業的努力,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通過先進的診療手段以及綜合慢病管理方法,能夠讓糖尿病成爲一種不影響正常生活的疾病,完全像健康人一樣生活。

來源:搜狐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