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方整頓關停虛擬貨幣“挖礦”,業內稱大量“礦主”轉移這些國家

有專家認爲,在打擊虛擬貨幣“挖礦”上必須採取“一刀切”。“這種事情如果進行不一刀切的話,那麼肯定會有人鑽漏洞,因爲虛擬貨幣的利潤太高了。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瘋狂“挖礦”的時代,似乎行將終結。

6月9日,青海省工信廳下發《關於全面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的通知》提出,對有關虛擬貨幣挖礦行爲開展清理整頓。

該通知要求,嚴禁各地區立項批覆各類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對現有的各類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全面關停。與此同時,堅決查處糾正以大數據,超算中心等名義立項但從事虛擬貨幣“挖礦”的項目主體。制止向虛擬貨幣“挖礦”行爲提供場所、電力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青海省是國務院金融委發聲“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後,第三個作出響應的省份。

同在6月9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關於加強行業信息共享 有效防範支付風險的提示”,再次提示虛擬貨幣的風險。當天,在微博百度上,輸入“火幣”“幣安”“歐易”等關鍵詞時,彈出的是“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等提示。

“政策對比特幣‘挖礦’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國內虛擬貨幣“挖礦”行業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大部分“礦主”聞風喪膽,開始外逃。

今年4月,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孫偉曾到四川調研虛擬貨幣“挖礦”,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有不少“礦主”已經關停在四川的“礦場”,並轉移到俄羅斯、芬蘭、加拿大等允許比特幣交易且電力過剩的國家。

他預計,國家會繼續出臺態度鮮明有力地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爲的規章制度和政策。

“挖礦”能耗的“無底洞”

在青海省工信廳下發上述通知之前,5月25日,內蒙古發改委官方發佈公告,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爲八項措施(徵求意見稿)》(下稱《八項措施》)公開徵求意見。此舉被認爲是“監管打擊比特幣‘挖礦’的第一槍”。

上述徵求意見稿提出,加大節能監察力度,覈減能耗預算指標;對存在故意隱瞞不報、清退關停不及時、審批監管不力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嚴肅追責問責。對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企業等主體存在虛擬貨幣“挖礦”行爲的,由主管部門取消各類優惠政策,退出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從嚴處理,嚴肅追究責任。

也是在5月25日,國家能源局四川監管辦公室最近下發的《關於召開虛擬幣“挖礦”有關情況調研座談會的通知》指出:“根據國家能源局有關要求,爲充分了解四川虛擬幣‘挖礦’相關情況,我辦決定組織召開調研座談會。”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上述研討會已經在6月2日召開,並重點提及虛擬貨幣“挖礦”對水電的消耗給當地帶來的影響。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沒有實物,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複雜代碼組成,需要根據算法通過計算機運算獲得,俗稱“挖礦”。“挖礦”屬於一種高耗能產業,用於挖礦的“礦機”一般功率較大,需要消耗大量電力。據新華社最近報道,具有1萬臺礦機規模的“礦場”,一個月能用掉4500萬千瓦時電。

劍橋大學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大約是149.37太瓦時,相當於耗電排名第25名的越南一年的用電量。中國“挖礦”算力佔全球總挖礦算力的70%左右,而這些算力則集中在內蒙古、四川、青海、新疆等地。

“虛擬貨幣‘礦場’是能耗的‘無底洞’!耗費巨量能源卻不能爲地方帶來實質性創新、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地方政府必須有‘火眼金睛’算好經濟賬嚴厲禁止這種企業落地和投資!”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孫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他說,目前虛擬貨幣“挖礦”的高能耗已經引起了四川等當地方政府的高度警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虛擬貨幣“挖礦”不僅屬於高耗能產業,而且虛擬貨幣做爲高耗能對產業發展沒什麼貢獻,基本上沒有其他有益的作用,政府對此加大打擊力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碳中和”的大背景下。

專家建議必須採取“一刀切”

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河北金融學院教授趙永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分析說,與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相比,這次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要控制比特幣造成的金融風險,同時對國內的“挖礦”組織進行嚴格打擊。

趙永新說,炒幣行爲本身沒有價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本質上是一種虛擬商品,更缺乏實際經濟活動的支持。“大多數投資者對比特幣等各類虛擬貨幣價格的高波動性、投機性、無政府性難以把握,特別是近期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嚴重侵害人民羣衆財產安全。”

孫偉則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量的市場數字造幣,相當於虛擬貨幣的“通貨膨脹”其結果必然是零和博弈:策劃發幣方瘋狂收割“礦主”和國家能源的“韭菜”卻不能真正地創造任何價值。根據貨幣債務理論,貨幣不管在什麼歷史時期一定要國家信用爲背書,中國正在試點和推行央行的“數字人民幣”,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非法交易。

“我覺得在打擊虛擬貨幣‘挖礦’上要全國一盤棋加強源頭控制,避免無信用的‘虛擬幣’‘空氣幣’給經濟發展和實體經濟帶來再次傷害。”孫偉說。

和孫偉觀點相似,林伯強認爲,在打擊虛擬貨幣“挖礦”上必須採取“一刀切”。“這種事情如果進行不一刀切的話,那麼肯定會有人鑽漏洞,因爲虛擬貨幣的利潤太高了。

多名受訪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未來一段時間炒幣和“挖礦”行爲仍然不能得到有效遏,那麼將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臺。“包括但不限於央行和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對相關機構和個人銀行賬戶實施監管、發改委等部門將其列入限制或禁止行業、甚至對於涉及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爲的將移交司法機關等措施。相關部分地方政府也會對應出臺禁止政策。”趙永新說。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存在虛擬貨幣“挖礦”的地方正在轉型。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印發的相關文件中提出:“‘十四五’時期,在水電消納示範區重點引進以區塊鏈、大數據等綠色高載能企業……逐步打造集數據生產、匯聚、處理、交易、應用於一體的數字經濟全產業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