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天意去国安,杨博宇去卓尔之后,吴曦回申花也已经被官宣,李昂去上港也敲定了,阿布都海米提、黄紫昌、田依浓、张岩的下家基本上也定了;吉翔和瓦卡索、谢鹏飞也是自由球员市场的抢手货。。。然而并非每个解散队,都有苏宁球员的好运。而解散、讨薪无门、找工作难几乎成了今年冬天中国足坛的缩影!

"随便你们怎么打官司",合同在部分俱乐部眼里就是废纸

去年5月天海解散前,即便足协依旧没有把莫德斯特的调节费退回给他们,但当时天海俱乐部收到了裴帅、郑达伦等球员的转会费+19年中超剩余分红之后,他们把所有球员、工作人员去年1到4月的工资给补齐了,李玮锋亲自完成善后工作。今年泰达也不玩了,他们开始陆续给球员、工作人员补发去年的工资。而同样是决定解散的北京人和,也在散伙前把去年工资补齐了。

不玩了,但投资方也没有不认账,天海、泰达、人和至少做到了体面退出。然而并非每家俱乐部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前辽足队长桑一非近来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说,在辽足白干了两年;包括桑一非在内的多位前辽足球员公开表示过,他们到现在都没有拿回欠薪。而更为操蛋的俱乐部,则是去年的联赛冠军江苏苏宁。

虽然有人在网络上带"苏宁支持球员再就业,将分批解决工资问题"的节奏;但很快苏宁的助理教练曹睿就出来回怼:"到现在没有人找我谈过?有人领到收入了?我怎么没听说过?你们让员工和你们打官司,说球队员工不是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而前苏宁球员,目前效力于昆山FC的王楚淇也出来现身说法:"从没有人主动找我沟通过,俱乐部目前不仅欠我半年薪资,还包括两年半的社保(2017年,2018年并没有备案至劳动局),4年的公积金。我主动与人事沟通得到回复,没有上级指示只能拖着,如果起诉就破产。"当然不是每个球员和工作人员,都选择公开炮轰苏宁;但奥拉罗尤解约后就把苏宁告上了FIFA,《东方体育日报》爆出特谢拉对着领队炮轰苏宁是骗子,还有部分苏宁球员在私下里吐槽俱乐部不地道。

考虑到苏宁在其他行业,就有以走流程的名义无限期拖延的习惯,如今对球员和工作人员来这么一出也不算意外。再考虑到苏宁已经确定不玩了,他们来一出破产清算,球员和工作人员还真没什么办法。然而这些还在继续玩下去的俱乐部,有的也开始耍流氓了;比如说近日因要求球员大幅降薪,重签合同而引发巨大风波的某北方俱乐部,他们已经对不少没签字的钉子户放出了类似于"随便你们去足协告"、"不签字就下放预备队,每个月发最低生活保障"的狠话,合同在一些俱乐部眼里已经成了废纸。

减负是大势所趋,足协的"骚操作"给了俱乐部明着耍流氓的借口

无论是苏宁退出不打算还钱,还是某北方俱乐部要求球员大幅降薪重签合同,天海、人和解散的背后,都是一本经济账。

很多私企俱乐部的投资人是不是球迷要打个问号,但他们肯定是商人;持续的大手笔砸下去,他们自然会对利益有所追求的情况下,他们肯定会盘算这么砸值不值。考虑到当下所有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全部是严重亏损,再考虑到很多投资方进入中国足坛,是希望复制恒大的成功案例,因此投资方对于持续烧钱玩足球值不值的考量只有一小部分来源于战绩,大部分则源自于以俱乐部为载体起到的广告效应,能带来多少场外"收益"。

然而中国足球跟中国股市很像,恒大相当于是在"跌停"的时候进来抄底,而上港、苏宁、华夏、权健、中赫、万达这些企业则相当于是在"涨停"的时候进圈;进来时机的不同决定了,恒大的案例难以被复制。当然场外的"收益"理论上也可以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承诺",然而一旦把俱乐部请进来的时任领导调离了,下一任领导就不一定认账了;再加上现如今政府工作越来越公开规范透明,有些领导也不一定敢认账。

恒大的成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难以获得收益,政策和承诺也不一定能得到,再加上大环境不好,母公司运营压力陡增,足球俱乐部已经成为了很多投资方巨大的负担。此时足协再强推中性名一刀切,让俱乐部失去了广告效应,导致中国足球的热度跌至冰点,"减负"成为了必然趋势,"限薪令"也给了俱乐部借坡下驴的理由。

而足协在推出工资帽的同时,也允许这些还有合同的球员以重签合同+补充协议的形式延续原有合同。然而既然要认这些球员还在执行的合同,那有必要重签么?而重签合同在当下,也成为了部分俱乐部"赖账"的借口。比如说某北方俱乐部在要求球员重签合同时,给出的理由就是足协出台的降薪规定,足协要求大家重签合同;但他们给球员新的薪金标准只有税前200万和税前300万两档,且根本就没有提补充协议的情况下,实际上某些俱乐部是想利用换签合同的借口,彻底甩掉高薪球员的包袱!

无论球员工资多少都有可能拿不到,足协的良心会痛么?

过去数年,外界对于中国球员赚了那么多钱,但国字号战绩迟迟上不去有很大的意见。而这两年解散了那么多的俱乐部,三级职业联赛的球队规模在缩减,预备队联赛取消又导致很多俱乐部解散了预备队,一些依旧活跃在职业联赛的俱乐部也因为资金所困而无力引援甚至希望甩卖主力套现时,现如今中国足坛的"供需关系"相较于几年前已经发生了反转。供大于求的市场决定了失业球员会越来越多,很多本土球员找到理想下家难度剧增的情况下,球员薪水大幅下滑,俱乐部投资回归理性是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甭管新合同是税前500万,还是传闻中某些中甲俱乐部给部分球员开税前7000,抑或是依旧在执行的那些税后年薪1500万、2000万的合同,他们的金额是市场的选择,是在俱乐部和球员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的。当初高薪为诱饵,现在想要减负,过去签订的合同就能不认账么?球员拒绝俱乐部的威胁、恐吓,不在大幅降薪的新合同上签字有什么错?为什么不少球迷还要去骂那些拒绝大幅降薪的球员呢?

而在过去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中超俱乐部往往对外教、外援和本土球员、本土教练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般让外援、外教走人时,甭管是谁提出的解约,往往都会给对方补一笔"封口费"。而一旦双方出现合同纠纷,很多外援、外教把官司打到国际足联,绝大多数时候都以中国俱乐部败诉而告终。反之我们的球员、教练跟俱乐部之间存在合同纠纷,到足协去仲裁,运气好点的拖个一两年能有判决结果、拿到钱就不错了,大多数仲裁都不了了之。

曼萨诺如何告赢贵州的,值得中国足球全方位学习

考虑到有些国内媒体都曝光了俱乐部拖欠工资、奖金的情况,足协真的不清楚情况么?之所以外援、外教到国际足联一告一个准,足协的仲裁经常成为"无头案",这是立场的不同决定的。国际足联以及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裁决以合同为依据,但中国足协在球员、教练和俱乐部的纠纷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俱乐部的立场,维护俱乐部的权益;因此即便球员、教练、工作人员拿着充足的证据去仲裁,足协也能一拖再拖。等俱乐部退出了,足协就会用失去执法权,把锅彻底给甩出去。

去年12月在上海,陈戌源在专项治理会议的总结发言上称:"潮水终将褪去,我们将拥有一片洁净的海滩。"然而在违规不需要付出代价,合同可以被投资方随意践踏,欠薪不断、讨薪无门的中国足坛,恶性循环正不断循环上演,足协的良心会痛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