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微信公衆號:超級數學建模(ID:supermodeling)

傷心

大西洋

超模君曾聽說,在世界盃預選賽中,如果國足被劃分到南極賽區,出線的最大難點就在於踢贏企鵝。

這雖然只是一個笑話,卻巧妙地科普了一個知識:企鵝在南極。

一直以來,人們關於這個知識的討論從未停止:爲什麼只有南極有企鵝,而北極卻沒有呢?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北極纔是最早發現企鵝的地方。

在北大西洋兩側,曾經遊蕩着數以百萬計的“北極大企鵝”——Pinguinus impennis,即大海雀

它們天敵稀少,數量龐大;生性天真,卻命途多舛。從密佈北大西洋到種族滅絕,中間只隔了3個世紀。

回顧它們三百多年的滅絕史,滿滿都是悲哀與無奈。

而罪魁禍首,就是人類。

最早的發現

1501年,葡萄牙探險家在北大西洋的芬克島上發現了一種大胖海鳥。

這種海鳥白肚皮,黑背脊,身材發福,飛不起來,但擅長游泳與潛水。

到訪的旅人將這種發福的海鳥稱作“Pinguinus impennis(大海雀)”,其中“pinguis”,在拉丁語裏就是“胖子”的意思。

不過,這次偶遇並不是人類首次發現大海雀。

據記載,從公元5世紀開始,就有人類宰殺大海雀。美洲原住民對大海雀瞭如指掌——尤其是熟的。他們深知,大海雀肉質肥美,而且特別好抓。

畢竟這種海鳥長着翅膀卻不會飛,腿短不能像鴕鳥那樣跑高速;碰上獵人,也只能晃兩下屁股然後被拎進麻袋。

更要命的是,大海雀太天真,不怕人——漁民坐岸邊磨刀,它都要湊上去看熱鬧的那種。

不過,原住民對大海雀的宰殺還不算過分,喫多少抓多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裏,雙方始終維持着微妙的平衡。

直到境外人士的來訪,轟然壓垮了這份平衡。

最壞的時代

大航海時代下,一切都變得觸手可及。

16世紀初期,有一批歐洲人爲了品嚐到聞名遐邇的鱈魚,登陸紐芬蘭。

然而,航海者意外發現,紐芬蘭布利翁島上竟遍佈着一種寶藏般的“笨拙海鳥”,也就是大海雀

水手們發現,大海雀全身上下、一家老小都是寶。

它的肉可以喫,油脂可以點燈,蛋還能多做兩道菜,羽毛又輕又暖,可以加工成牀墊或者羽絨枕頭。

換句話說,大海雀就是一隻潛力股。

遠道而來的歐洲人見此油水,頓時心生歹念,喫、殺、拐、賣,無惡不作。

單純的大海雀,承受着它這個智商不該有的滅頂之災

在法國探險家雅克·卡地亞1534年的航海日誌中曾記載道:“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裝了整整兩船,收集它們(大海雀)比收集石頭還要簡單。”

由此開始,大海雀的滅絕史就算是開了頭。

首先是漁民、探險船隊和原住民的三方圍剿,與大海雀的單純性情形成了鮮明對比。

原來,大海雀都是一夫一妻,而且它們繁殖能力極低,一年只產一枚蛋

此外,大海雀並不做窩,僅產在露天的地面上,孵化需長達40天,期間夫妻交替,日夜輪流。

而這正中獵人下懷,他們總是在鳥羣聚集的繁殖高峯期前來捕獵,把大海雀一窩端走,然後在芬克島上用石頭將它們團團圍住,再成羣屠殺。

用CG技術復原的大海雀影像

面對人類的瘋狂收割,大海雀的數量斷崖式下降。

到16世紀中葉,近海島嶼的大海雀羽毛產量已經出現明顯下滑

到17世紀時,大海雀幾近絕跡,原先的芬克島清零,僅剩冰島西南端的大海雀岩石上倖存一批。

大海雀岩石距大陸26英里,加之周遭環繞有火山岩石,人類無法輕易踏足。

大海雀岩石

這麼看來,大海雀能找到這麼一個清淨地兒,也算不幸中的萬幸。

然而,上帝剛給大海雀留了一條活路,又把它們放上烤架。

1830年,大海雀岩石底下的一座海底火山爆發,這個難得的世外桃源,瞬間生靈塗炭。

可憐的大海雀躍入水中,慌亂逃亡。

最終,僅有40大海雀劫後餘生,落戶埃爾德島

埃爾德島距陸地13公里,雖然比不上大海雀岩石,環境也很糟糕,但至少不會被打擾。

埃爾德島

按理說,人家逃難逃到這個份上,理應有個happy ending了。

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站竟成了大海雀最後的葬身之地。

而最後補刀的,竟是人類對它們的“保護”

最後的補刀

1841年6月,挪威博物學家Peter Stuvitz博士訪問芬克島

Peter行走在島上,卻發現這個曾經遍佈“笨拙海鳥”的狩獵勝地,一片死寂;傳說中的大海雀不見蹤影

這個發現有如雞琢,啄醒了麻痹的人類。

歐洲多國相繼出臺法律,禁止獵殺大海雀;科學界也發出呼籲,意在預防該海鳥的滅絕。

對此,當時諸多著名博物館都表示支持,聲稱要爲保護大海雀盡一份力。所以,爲了宣傳保護大海雀的意義,他們居然高價懸賞——大海雀標本!!!

這份“買兇殺鵝”的公告一出,各地平民磨刀霍霍、傾巢而出。

他們蜂擁登上埃爾德島,再次對寥若晨星的大海雀展開屠戮

弱小無辜的大胖海鳥,接連在哀鳴中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1844年7月3日,3名冰島漁夫在埃爾德島上驚喜地發現2只大海雀。

他們追上這對小夫妻,將它們活活掐死,並用靴子碾碎了腳下的蛋。

地球上最後一隻大海雀,就這樣停止了呼吸。

大海雀標本

這種曾經數以百萬計、遍佈北大西洋兩側的海鳥,如今只剩下寥寥24具完整骨架、75枚鳥蛋與78件皮毛標本。

大海雀骨架與鳥蛋

看起來,大海雀的故事是到此爲止了,但人類與它們的“緣分”還未了結。

大海雀消失若干年後,人類又於南極發現了“它們”的存在。

南極的“它們”有着熟悉的白肚皮,黑背脊,身材發福,飛不起來,但擅長游泳與潛水

科學界歡呼雀躍,以爲大海雀有後了。

他們還給這羣笨拙海鳥取了個熟悉的名字——Penguin,即“企鵝”(大海雀是Pinguinus impennis)。

但事實證明,企鵝並不是大海雀,也不是大海雀的遠房親戚,二者分屬不同科。

這個命名既尷尬,又諷刺。

因爲真正的企鵝,早已在人類扭曲的貪念中覆滅。

與大海雀類似的悲劇,也曾發生在渡渡鳥、袋狼、斑驢等動物身上。

滅絕動物墓地一角

曾經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恍若黃粱一夢,夢已經過了,但做夢的人一直都有。

也不知道,下一個大時代會是什麼時代,我們付出的,又會是什麼代價。

希望到時候,我們不會看到,南北兩極的企鵝一同出現在博物館裏。

作者簡介:超模君,數學教育與生活自媒體博主,新晉理工科奶爸。出版過《芥子須彌 · 大科學家的小故事》《數學之旅·閃耀人類的54個數學家》。後續數學文化創意多多,歡迎關注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