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以繼日”包糉子,滬郊這個小鎮誕生了多少個“千萬富翁”……

端午節即將到來,市面上的糉子早早就熱銷起來。記者發現,在滬郊楓涇古鎮,曾經的一家家糉子小作坊,已搖身變爲一個個年銷售上千萬元的品牌商,曾經的“糉子阿姨”、“糉子爺叔”也紛紛由80後、90後接棒成爲新一代“糉子當家人”。最近一個月,他們都在“夜以繼日”地忙碌,一箱箱楓涇糉子隨着網絡訂單飛向了全國各地。

近日,記者來到鎮上一家糉子生產車間,只見洗、拌米和拌料的環節全部運用機械化操作,乾淨衛生,效率也高,但包糉子環節,依然採用的是傳統手工包法。

車間裏,共有八名負責包糉子的女工,她們手法嫺熟,速度很快,平均幾秒鐘就可以包出一個糉子來。“和過去小作坊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產能增加了10倍。”“90後”負責人陳勳告訴記者說,大學時,自己就開始接觸電商行業,但直到2016年,當糉子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古鎮景區,他才嗅到了另一種商機,“那一年,我萌生了在網上銷售楓涇糉子的想法”。

說幹就幹,陳勳註冊營業執照,開起了糉子網店,聯合有裹糉子經驗的“老師傅”一起,把楓涇糉子銷往全國各地。“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干就幹到了現在。”如今的陳勳對小小的糉子已經有了更大期許:要做得更好,賣得更好。

隨着訂單量不斷增加,陳勳的糉子作坊產能已經嚴重不足。與此同時,上海楓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楓涇糉子品牌化、企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機緣巧合之下,陳勳與上海楓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拍即合。2020年,他創辦的上海楓鄉食品銷售有限公司與上海楓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廠房租賃和楓涇LOGO授權合作的形式,探索把楓涇糉子推向更高的平臺。

與此同時,在全市推動老字號振興的背景下,長三角老字號振興基地落戶楓涇鎮。陳勳作爲楓涇糉子第4代傳人負責“葉聚興”老品牌的振興恢復工作。據瞭解,“葉聚興”最早開設於清咸豐年間,名爲七寶鎮葉聚興糕團店,以手工糕點爲特色,原料考究,古法工藝。而陳勳結合楓涇糉子與葉聚興的特色,在保留兩者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陳勳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研發了三個系列產品,分別是經典系列、海派系列、時令系列。時令系列種,主要包括竹筍糉、八寶糉、臘肉糉等應季餡料品種。海派系列,則包括黑椒牛肉糉、黴乾菜肉糉等,更迎合上海人的口味。”

今年4月,陳勳的糉子生產廠房正式投入使用,攪拌機、自動化蒸煮機、高溫滅菌鍋爐、冷卻傳送帶、抽真空包裝機等一應俱全。“如今,每天的產量可達到3萬餘隻。”說話間,陳勳拿起一個包裝袋向記者介紹,“爲融入楓涇本地元素,我們的產品包裝還邀請好友繪了一幅農民畫。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有我的身影。”陳勳指向插畫中的2只小豬,“這是我和我老婆,我希望我們一家能把糉子事業一直好好幹下去。”

隨着端午節的臨近,“葉聚興”楓涇糉子的線上單日銷售量達到了1萬餘隻。談到未來計劃,陳勳說:“目前,我們的線上銷售已基本完成佈局,但線下門店仍處於空白階段,後續計劃在上海各個古鎮開設門店,補上線下銷售的短板。”

楓涇鎮另一家“程大媽糉子”,與90後陳勳有着類似的從業經歷。這家“程大媽”原先由程家四姐妹負責,後來漸漸由80後晚輩接過接力棒,從微店開始做起,由於訂單量越來越大,今年也由原先的家庭作坊邁向了工廠化生產。

這家店的線下售賣點,位於楓涇古鎮的南鎮上,相對熱鬧的生產街來說,有點偏僻。但讓人驚訝的是,這家店的生意更加火爆,門口等候購買的顧客排成了長隊。一位客人拎着沉甸甸的幾袋糉子擠出來,和家人手忙腳亂地擺入車子後備廂中,頗爲興奮。正在店裏張羅的朱曉琳告訴記者,這幾天,他們和工人每天要幹到凌晨2、3點,每天的出貨量在2萬隻左右,老客戶都是提前一個月下單,然後“排隊”等候發貨。

據介紹,“程大媽”家今年賣得好的品種,有招牌大肉糉、雙蛋黃大肉糉、網紅爆料大肉糉、黴乾菜大肉糉等。其中“網紅爆料大肉糉”裏,包括一個鹹蛋黃、一塊五花肉、一根海南黑豬肉做的臘腸,料足味美,備受網友推崇;“黴乾菜大肉糉”裏的餡料,並不是拌出來的黴乾菜,而是家裏現炒出來的黴乾菜,再包進糉子裏,味道完全不一樣……

古鎮底蘊深厚的“食”文化,孵化出了一個個糉子“達人”。而年輕一代的加入,不僅讓糉子賣出了更多花樣和風味,也讓糉子的銷路不再侷限於小鎮、小店,而是藉助於網絡“飛”向了全國各地,實現了幾何級增長。

據悉,現在,在楓涇古鎮上,頗有規模的糉子品牌已有二三十家,其中最早出名的“潘阿興糉子”,不僅早早實現了千萬級銷售額,還已走出古鎮,把門店開到了市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