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滴滴最快在三季度赴美IPO 千億美金夢即將成真?

作者 / 錢玉娟

北京時間6月11日,滴滴出行(下文統稱:滴滴)正式向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股票代碼爲“DIDI”。

滴滴在招股書中首度披露了自身的營收狀況。2018年-2020年三年間的營收分別爲1353億元、1548億元和1417億元。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爲422億元。

公司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淨虧損分別爲150億元、97億元和106億元;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三個月,公司的淨利潤爲55億元。

國內網約車利潤低

滴滴在招股書中細緻介紹了代表收入構成的“三大業務”,分別是中國出行業務(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務)、國際業務(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和其他業務(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務)。

在具體的業務收入上來看,2020年,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

其中,中國出行業務和國際化業務的平臺收入在2018年-2020年這三年間,分別實現了187億元、242億元以及34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爲36%。另外,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臺收入中,93.4%來自於中國,6.6%來自於國際。

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中,中國出行業務的交易總額爲1216億元,比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增長了80.3%,比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增長12.2%。

在盈利表現上,中國出行業務2019年實現調整的息稅前利潤38.4億元,2020年39.6億元,2021年一季度36.2億元。此外,2020年中國網約車業務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爲3.1%。

“雙飛輪”模型已起效應

不只是“三大業務”,滴滴的“四個核心戰略版塊”分別是共享出行平臺、車服網絡、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其中,滴滴的共享出行、車服以及電動汽車網絡共同構成了它的“雙飛輪”商業模型,讓司機、乘客和平臺三方在其中獲益。

對於滴滴而言,它不僅在中國,甚至全球鋪設開了一張巨大的共享出行網絡。記者從招股書中看到,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開展業務,提供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服務。

數據還顯示,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裏,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爲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爲2500萬次。

從單量和交易額來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裏,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爲4100萬單,全平臺總交易額爲3410億元。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時間內,平臺司機總收入約6000億元。

軟銀將退出董事會

招股書中顯示,滴滴的創始人、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程維持有7838.47萬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7.0%;實益持有1.73億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15.4%。

滴滴聯合創始人、總裁及董事柳青實益持有1917.21萬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1.7%;實益持有7491.98萬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6.7%。

滴滴董事、高級副總裁及國際業務首席執行官朱景士實益持有2615.21萬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2.3%。

整體而言,公司所有高管和董事總共實益持有1.18億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10.5%;實益持有2.27億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20.1%。

根據中概股常規的同股不同權的安排,程維、柳青合計擁有超過48%的投票權,包括程維、柳青在內的滴滴管理層擁有超過50%的投票權。

據瞭解,目前國內京東小米拼多多等多家互聯網公司都採用AB股即同股不同權的模式,劉強東、雷軍、黃崢等企業創始人也正是藉此擁有的股份儘管沒有達到絕對控股的程度,卻能夠牢牢地掌控住公司。

在主要股東中,軟銀願景基金憑藉實益持有2.42億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21.5%;實益持有2.42億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21.5%。招股書顯示,軟銀作爲第一大股東,將在滴滴上市時退出其董事會。

其次是優步,實益持有1.44億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12.8%;實益持有1.44億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12.8%。

騰訊則實益持有7706.79萬股有經濟利益的普通股,佔6.8%;實益持有7706.79萬股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佔6.8%。

據悉,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此次滴滴赴美IPO的承銷商。對於此次募資的用途,滴滴在招股書中也披露了具體規劃。其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務;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用於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餘部分可能用於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