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名偵探學院》第四季強勢迴歸。

節目一經上線就在豆瓣平臺取得了9.4分的一衆好評,接連數週霸佔國內口碑綜藝榜的第一名。 加上此前的不俗表現,《名偵探學院》的評分已經連續四季高過9分,毫不誇張地說,這樣的成績,在整個國內綜藝市場中都屈指可數。

但是,《名偵探學院》的製作之路並非一直順風順水。

起初,《名偵探學院》只是芒果TV王牌綜藝《明星大偵探》的衍生節目。節目組邀請了一衆素人學霸,分爲兩隊,以飛行棋的形式進行比拼。每當骰子擲到特殊點位時便會觸發任務,嘉賓需通過高智商的小測驗或遊戲纔可順利通關,最終到達終點並在隊內PK中取得勝利的嘉賓則可成爲《明星大偵探》的助理探員。

單一的節目模式、毫無流量基礎的嘉賓讓人難以想象《名偵探學院》可以在一衆節目中脫穎而出。然而,在節目播出後,《名偵探學院》卻逐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死忠粉。《名偵探學院》不再是《明星大偵探》的附屬品,而是搖身一變成爲了一檔正式的獨立節目。在第二季中,更是加入了嘉賓們生活化的真人秀片段。

可誰曾想,內容策劃的增加反倒讓《名偵探學院》第三季在播出後遭遇了老粉們的重重質疑,不少粉絲直言節目動機不明、情節混亂,觀感差強人意。幸運的是,《名偵探學院》第四季汲取了此前的教訓,模式重新改版,基調回歸初心,不僅讓憂慮的粉絲們鬆了口氣,更讓節目整體站上了新的臺階。

精準定位受衆,打造差異化競爭

作爲一檔0流量、0贊助的衍生節目,《名偵探學院》從一開始就很明確自己的受衆定位。節目並沒有效仿《明星大偵探》或一衆熱門綜藝,力求呈現綜藝效果,降低觀看門檻,吸引儘可能多的關注度。《名偵探學院》精準地將受衆區間定爲了在校學生與剛步入職場的年輕羣體。

對於18-28歲的年輕羣體而言,傳統模式的真人秀吸引力正在邊際效應遞減,相較於通過明星的蠢萌反應制造出的笑點,他們更傾向於高頻度知識含量的輸出和神仙打架的場面。並且,從臺綜到網綜,此類觀衆涉獵廣泛,樂於嘗試新鮮的節目類型,參與度與黏性較高,種種特質與喜好完全符合《名偵探學院》的節目調性。

《名偵探學院》中的衆多遊戲不光邏輯燒腦,連遊戲規則都需要觀衆反覆理解,整個過程中稍有不慎便很容易跟不上選手思維。這樣的環節通常是傳統真人秀需要極力避免的,而對於《名偵探學院》的觀衆來說,一次又一次腦細胞的燃燒纔是《名偵探學院》的核心競爭力。

觀衆一旦適應了這種觀看節奏,其參與度與觀看黏性便會顯著提升,更有甚者還會產生作爲粉絲的優越感。在由原班人馬出演的《密室大逃脫大神版》中,很多粉絲就表示,習慣了大神版的節目後已無法再接受明星版的探案節奏。

與此同時,《名偵探學院》並沒有被“素人”所侷限,反倒是讓各有特色的“半素人”嘉賓們成爲了節目的另一大亮點。

顏值和才華兼備的北大理科狀元郭文韜、南大校草蒲熠星撐起了節目智商的天花板,畢業於心理學專業的周峻緯賦予了節目“諜戰片”的韻味,第二季初來乍到曾不被接受的《聲入人心》選手石凱,雖然在遊戲過程中略遜於他人,但備受綜藝之神眷顧的他貢獻了大量的綜藝名場面,最終成爲了所有嘉賓和觀衆一致默認的“團寵弟弟”。

“素人不素”是對每一檔素人節目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節目要麼是忽略了這一點,要麼就是一頭鑽進了尋找“drama queen”的泥潭。《名偵探學院》很好地平衡了“素人”與“不素”之間的關係。

節目中的每一位嘉賓都是自身領域的佼佼者,智商與情商的雙重光環,讓他們具備着“明星”一般讓觀衆們欣賞的特質。同時,節目又保留了他們作爲“素人”面對節目錄制的青澀,時而靦腆時而又可以毫無偶像包袱地自在玩鬧,這樣的形象縮短了他們與觀衆之間的距離,更易於形成情感的投射。

在看膩了明星一味地嬉戲打鬧,素人無止境地撕逼過後,“院人”們的出現反倒成爲了真人秀中的一股清流。

節目、嘉賓、粉絲的共生

《名偵探學院》是十分少見的,和嘉賓、粉絲共同成長的節目。

從第一季的棚內舞臺錄製,到第二季的遊戲棚內劇本殺+合宿團綜,再到第三季的舞臺錄製+生活化場景化的團綜,和現如今的第四季戶外探險尋寶。《名偵探學院》從沒有被任何模式所固化,而是根據嘉賓的狀態與粉絲的建議不斷嘗試與突破。

在真人秀節目當中,素人通常比較被動,很容易被節目模式與情節裹挾,成爲製造話題與衝突的棋子。可令人欣慰的是,《名偵探學院》並沒有無下限地消費這些素人嘉賓們的個人特質,也沒有拔苗助長式的強拗綜藝感,

初期,嘉賓們普遍比較羞澀,不太具備綜藝感,節目就將模式與剪輯的側重點放在了遊戲的PK當中。隨着嘉賓們日漸熟絡,節目的情節中開始有了例如“南北CP”的成員良性互動。在嘉賓間凝聚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第二季的後半程,《名偵探學院》正式引入了集體生活的真人秀片段。

《名偵探學院》的每一步規劃背後都體現了對素人嘉賓的尊重,而這樣的尊重也換來了嘉賓們的理解與配合。在《名偵探學院》的嘉賓身上,我們不會看到很強的被壓迫感和營業感,面對節目中的每一個環節,嘉賓們都是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甚至給節目組提建議,形成了雙向的互動與輸出,讓《名偵探學院》始終保有活力。

決定一個節目是否能成功的關鍵絕不是節目的模式,嘉賓和模式的契合程度纔是其中的精髓。這樣的相輔相成是韓國很多真人秀成功的鑰匙,也正是因爲如此,很多網友表示在《名偵探學院》中看到了《新西遊記》的影子。

另一方面,《名偵探學院》也是實至名歸的“寵粉”節目。很多粉絲們的建議都能在節目中得到正向回饋,例如遊戲阿瓦隆、狼人殺都是順應粉絲意圖予以添加的,PK環節中的部分遊戲內容也源於粉絲的投稿。

節目組還特意在微博上建立了“院長信箱”,鼓勵粉絲給嘉賓寄信,並設計“讀信”環節專門傳達粉絲的心意。很多粉絲都將文韜、蒲熠星等嘉賓們視爲的榜樣,而他們的這份心意也獲得了正向的回饋。

表面上,這樣的互動增強了粉絲的參與度與黏性,而對於更私人化的情感維度,很多粉絲將《名偵探學院》視爲了一份陪伴與寄託,反過來,他們也願意陪伴《名偵探學院》一步步地成長,支持與包容節目在模式與環節上的不斷創新。這樣的堅實的粉絲基礎,對每一檔節目來說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

“寵粉”會不會也是陷阱?

這樣的一檔“寵粉”節目也曾險些誤入歧途。

第二季的後半程,《名偵探學院》採用了生活化的場景,邀請所有嘉賓在民宿中生活與遊戲。

對於從第一季入坑的粉絲而言,這無疑是對觀衆窺私慾最好的滿足,並且成員們之間的熟悉度也足以撐起生活化的真人秀片段。第二季因此收穫了一致好評,被很多粉絲視爲“白月光”,然而,隨着節目元素的不斷增多,在第三季時,出現了嚴重的失衡。

棚內遊戲、劇本殺、集體民宿、野營等等本是爲了豐富節目而設計的環節反倒影響了節目大框架的設定。在反覆變換的場景與節目邏輯中,無法進行統一動機的梳理。有限的錄製與過多的元素也導致嘉賓們既無法全身心地投入遊戲的比拼,也沒能在生活中產出更多有趣的互動。雖說滿足粉絲們的多重期待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在節目的具體規劃時,還需要節目組再去統一的規劃。

基於第三季的經驗與教訓,第四季做出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所有成員將在村莊度過兩天一夜的尋寶之旅,依據線索進行解密尋找寶藏。

在鄉村生活的期間,成員們一同摘菜、做飯、睡大通鋪,在無形中形成了“嚮往的生活”既視感,互動自然有趣。而此前的遊戲環節則被穿插在了尋寶過程中,取得遊戲勝利的嘉賓便可複製其他人的寶藏線索,豐富的遊戲環節重新有了邏輯的支撐。

雖說第四季節目的模式源於韓國的真人秀《美秋裏》,《名偵探學院》購買了其版權。但這樣的節目形式和《名偵探學院》本身的節目風格與內容完美適配,即穩固了節目高智商競賽的主基調,也讓真人秀的部分融入了其中,避免了兩者之間的突兀與割裂。

可以說,在第四季中,《名偵探學院》力挽狂瀾,終於摸索找到了一條合適的“寵粉”之路。

很難想象,兩年多前的《名偵探學院》還是一個需要借用《明星大偵探》彩排時間錄製的小小衍生,而今天,它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擁有着豪華陣容的學院嘉賓團和死心塌地追隨節目的忠實粉絲。

對於《名偵探學院》來說,基於目前的市場情況與節目投資,“徹底出圈”仍舊道阻且長,但這不妨礙我們給予《名偵探學院》一份信任與期許,希望終有一天這樣的寶藏節目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爲公衆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所以,如果你還想經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閱讀後,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

這樣,每次更新推送纔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裏。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

文/慕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