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13日報道:剛剛爲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的電影《1921》,片中出現了大量上海市區的老建築,讓觀衆瞬間時空轉移,彷彿回到了百年前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對劇組來說,要取到如此多數量的景,在上海並不難,因爲上海有聞名全國的“劇組保姆”。

6月13日,由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舉辦的“推動國內影視攝製服務機制建設發佈會暨‘上海經驗’推廣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全國近30個城市的影視主管部門負責人齊聚上海“取經”。“我們期待,能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構建一套規範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的影視攝製服務體系,助力電影強國建設征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說。

“劇組保姆”的祕訣是上海服務

影視攝製服務日益成爲影視創作生產流程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一個環節。縱觀全國範圍內的影視攝製服務水平,總體上依然存在着屬地相關政策不熟悉、跨地區協調服務能力弱、跨領域資源整合能力差等問題。

而在上海,劇組取景難、取景地有困擾的問題頗爲少見。對全國的劇組來說,今年在上海拍片的體驗非常好:只要登錄數據平臺,就可以輕鬆瀏覽全上海按區劃分的取景地,裏面不僅有地點和聯繫人,還能看到取景地的圖文和視頻介紹;如需協調一些高難度的取景地,可通過數據平臺向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線上提出申請,迅速就能收到答覆,並能被免費高效地服務。

張丕民表示,經過基金會與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等有關單位歷時近三年的調研、考察和了解,我們發現上海早在七年前就出臺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政策,爲建立和完善上海電影攝製服務機制而在國內首次設立專門的服務機構——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隨後每年推出一版中英雙語的《上海影視拍攝指南》,這本指南2020年升級爲電子版,今年更是打造出了數據平臺。

歷經七年時間的探索、實踐,上海在影視攝製服務機制的建設和業務操作層面具備了規範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的水準,受到了拍攝劇組和單位的高度評價,被譽爲上海影視產業的“老孃舅”與“劇組保姆”。據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負責人於誌慶介紹,機構在全市16個區都設立了工作站,並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理論,“對劇組來說,無需‘找人’‘託關係’,只要按照要求提交申請,我們團隊都會盡心盡責去做好協調工作。很多人問我經驗是什麼,我的回答都只有一個詞:服務!”

機構幾年來的工作,被媒體稱爲“小支點撬起大產業”。取景地數量的遞增,也體現了上海這些年在拍攝服務方面的工作。2014年,由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認定的上海影視拍攝推薦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增至219家,如今,這個數量已達340家。

“上海經驗”走向全國

上海在影視攝製服務方面的經驗,這幾年一直受到全國不少兄弟省市的稱道。此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平臺,中國電影基金會組織了國內影視攝製服務需求旺盛、適於影視攝製資源較爲豐富的近30個代表性城市的電影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負責人,一起交流影視攝製服務的“上海經驗”,共同商計國內影視攝製服務機制建設。

“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舉辦了聯盟推介會暨《長三角影視拍攝指南》發佈會

此前,遇到前來“取經”的兄弟省市,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都是點對點地分享經驗。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潮下,“上海經驗”也實現了區域共享——2020年8月,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與長三角首批17家影視拍攝基地共同宣佈成立“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就在昨天,“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合作聯盟”舉辦了聯盟推介會暨《長三角影視拍攝指南》發佈會,顯示這個區域一體化聯盟再結碩果。

爲了更深入瞭解這些“上海經驗”, 活動還舉辦了由業內人士參與的圓桌會議。張丕民介紹,全國這些城市來滬“取經”之前,一些影視取景資源豐富、產業配套齊全的地區也逐漸開始了區域性影視攝製服務機制模式的探索。“共同研討,同時探討籌備成立全國影視拍攝服務協調中心、推動國內各省域層級的影視拍攝服務機制和體系建設的可行性。”他說。

相關文章